A股銀行年報“反向討薪”情況如何?中國銀行追索扣回超3000萬,更多銀行“沉默是金”

財聯社4月3日訊(記者 彭科峰)每到年報季,“反向討薪”都會成話題之王。

今日,財聯社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目前A股上市銀行中,已經有中國銀行、重慶農商行、浙商銀行等多家公佈了薪酬追索扣回數據。其中,中國銀行一家銀行去年“反向討薪”就達到3250萬。

港股上市銀行中,中原銀行、渤海銀行、天津銀行等也披露了“反向討薪”的最新情況。

多家銀行陸續“發榜” 中國銀行兩年“反向討薪”超5千萬

財聯社記者統計發現,在A股銀行已經公佈的年報信息中,中國銀行“反向討薪”的額度暫列第一,超過3000萬。

年報顯示,中國銀行根據機構類型、規模和崗位風險管控職責,對高級管理人員和關鍵崗位人員40%以上的績效薪酬實行延期支付,延期支付的期限一般不少於3年。同時,中行制定績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如在職期間出現職責內的風險損失超常暴露,中行可部分或者全部追回相應期限內已發放的績效薪酬,並止付尚未發放部分。2024年,該行共計對2469人次執行追索扣回,金額合計3250萬元。

這一數字超過去年。2023年,中國銀行共計對2059人次執行追索扣回,金額合計2275萬元。這意味着,過去兩年,中國銀行已“反向討薪”超5千萬。

除了中國銀行,重慶農商行、浙商銀行這兩家A股上市銀行也披露了去年的薪酬追索數據。根據年報顯示,重慶農商行表示,依據監管要求及經營管理需要,該行建立了績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機制,2024年內累計追索扣回績效薪酬143.9萬元。

浙商銀行年報指出,本公司薪酬政策與風險管理體系相協調,與機構規模、業務性質和複雜程度等相匹配。本公司對員工的薪酬分配與所聘崗位承擔的責任與風險程度掛鉤,不同類型員工實行不同的考覈與績效分配方式,適當向營銷崗位傾斜,並按照審慎經營、強化約束的內控原則,建立了績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相關機制。報告期內,本公司執行績效薪酬追索扣回1,424人次,追索扣回績效薪酬總金額3,033.78萬元。

而以目前披露信息來看,2024年A股上市銀行“反向討薪”的總額,已經接近7千萬。

招商銀行今年選擇“隱身”,但業內稱“反向討薪”仍在進行但不願披露

去年,招商銀行的“反向討薪”數據公佈後,曾引發輿論廣泛關注。但財聯社記者注意到,今年年報招商銀行並沒有發佈相關數據。

“薪酬追索的制度,是監管要求銀行建立的,目前並沒有每年必須發佈‘反向討薪’數據的硬性規定。”某江浙滬銀行人士楊磊(化名)告訴財聯社記者。這意味着,監管沒有硬性規定,是大部分銀行沒有披露上述數據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沒有披露數據不代表沒有進行高管的薪酬追索。連日來,多家全國性銀行的內部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2024年度,該行也有“反向討薪”。這是因爲,高管的薪酬背後都有相應的業務指標。如果達不到相關指標,以及負責的相關領域出了問題,大概率都會觸發“反向討薪”。近幾年來,對於薪酬追索不少銀行都是“只做不說”。

“肯定有啊。但是我們不願意在年報中發出來。”某股份制銀行人士戈壁(化名)告訴財聯社記者,該行的核心考慮,正是相關數據的輿論關注度極高,因此近年來基本沒有披露過。

多名銀行人士表示,是否選擇發佈“反向討薪”數據,完全由銀行決定。如果決定發佈,則意味着“意有所指”。但是目前來看,上市銀行的主流選擇是“沉默是金”。

在交流中,有業內人士表示薪酬追索扣回其實並非易事,在認定流程上會比較嚴謹。

“核心原因是,管理層認定,高管對某些不良、某些事件存在個人方面的責任,非客觀因素或不可抗力因素,纔會決定扣錢。”楊磊坦言,實際執行中,“反向討薪”也不是那麼普遍和容易,關鍵是要有確定性的理由,相關責任人被嚴格認定需要擔責。

未來,“反向討薪”的情況會越來越多嗎?目前銀行人士意見不一。

有銀行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近年來各種不良日漸暴露,這意味着一定程度上“反向討薪”的人數和額度將可能逐步增加。但是,也有人士認爲“不一定”。楊磊就認爲,這主要看銀行管理團隊的態度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