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中國未來將形成9個巨型城市區域,重點佈局新質生產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 (記者袁秀麗)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7%,標誌着即將進入城鎮化穩定發展階段。在城市面臨全球政治經濟變化、全球氣候變化、人口老齡化等前所未有的挑戰下,未來十年成爲推進城市現代化治理的關鍵時期。在2月26日舉辦的“2025中國城市百人論壇春季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2035城市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發佈的《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2035城市展望》學術成果報告顯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未來我國城市聚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方面,推動高質量發展。報告提出,在國家層面,未來將構築更加開放、更具競爭力、更具魅力和更爲均衡佈局的現代城市體系,形成以巨型城市區域、潛力走廊地區、邊境支點城鎮爲支撐的城鎮化空間格局。同時,積極推進超特大城市創新發展、中小城市特色發展的局面,全面支撐共同富裕與城鄉統籌發展。

王凱表示,京津冀-山東半島、長三角、粵港澳、成渝、長江中游、關中-中原、遼中南、哈長、福建沿海9個巨型城市區域,重點謀劃新質生產力的佈局,探索“創新核+轉化走廊+產業基地”模式。特別是在800公里、2小時高鐵商務交通圈範圍內,發揮核心城市與次中心城市的聯動作用,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重組。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主任高國力也提到,巨型城市區域是中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也是面向2035年的潛力地區,應着眼於培育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先進產業集羣。此外,高國力圍繞新質生產力導向下的創新型城市內涵,構建了新質生產力評價指標體系,將創新型城市分爲四類:創新綜合高地型(如北京、上海)、企業創新引領型(如深圳、杭州、蘇州)、產業轉型驅動型(如廣州、南京、武漢)和政府大學合作型(如合肥、西安)。

在城市層面,報告還提出要面向9億城市人羣的多樣化需求,建設“社區宜居、街區漫步、公園暢遊、建築品讀、處處皆景”的幸福美好活力城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副院長李迅強調,未來的城市發展應以人文理念爲核心,構建美好人居環境,以綠色、低碳、宜居、韌性、智慧等理念引領城市的全面發展和轉型提升。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