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平息加沙戰火的“近水”和“遠水”在哪

來源:環球時報

當地時間5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宣佈,以色列擬“全面佔領加沙”。此言一出,不僅在以色列國內引發動盪,更激起國際社會強烈譴責。如若實施,其必然對以色列國內政治、加沙地帶局勢、巴勒斯坦派系關係和以色列外交帶來多重影響。

以色列政府推動全面佔領加沙,是國內外多重因素下以方做出的決定。首先是以色列國內,繼續軍事衝突的呼聲仍然不小,也有聲音認爲以色列當前的衝突是領導人內塔尼亞胡“延續政治生命”的舉措。事實上無論是以色列社會輿論,還是以色列政治組織,均存在認爲應當繼續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的聲音,希望通過最大限度地削弱加沙地帶哈馬斯的網絡和政治影響力,來保證以色列南部的戰略安全。儘管以色列國內的被扣押人員家屬和親友不斷組織抗議示威遊行,以國內多個組織激烈批評政府,但是這些聲音無法左右以色列政府的決策。

其次是哈馬斯和以色列談判立場差異巨大,對話談判無法解決分歧。哈馬斯要求以色列撤出加沙大部分或者全部地區,加大國際社會對加沙地帶的人道主義援助,同時希望放開對加沙的邊境管控和封鎖;以色列則尋求最大限度壓縮哈馬斯的活動空間,重構加沙地帶人道主義救助體系,在此基礎上尋找解救剩餘“以色列被扣押人員”的機會。以色列和哈馬斯的立場差異,在於對加沙地帶未來政治安全格局的不同認知,這意味着通過簡單的談判難以取得長期的和平。

本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美國在外交、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多個層面對以色列進行了全方位支持,使得以色列能夠頂着國際社會的壓力,持續在包括加沙在內的多個戰線作戰。作爲對衝突方有特殊影響力的國家,美國既沒有制約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也沒有向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民衆提供必要的保護和援助,更沒有動用足夠的政治和外交資源幫助加沙戰火早日平息。可以說,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以及對加沙地帶人道主義危機的漠視,構成當前以色列不斷推動“吞併加沙”的重要外部因素。

若以色列真的全面佔領加沙,必然會讓地區局勢更加複雜,同時加劇加沙地帶的人道主義危機。推動加沙局勢降溫、阻止正在發生的嚴重人道主義危機,既需要“近水”也需要“遠水”。

“近水”之策,重在止血止亂。聯合國、阿拉伯國家聯盟、歐盟等應在當前緊急形勢下發揮更大斡旋作用,推動臨時停火協議的達成,設立有效機制保障人道主義通道暢通無阻,避免加沙地帶民衆遭受更深層次的苦難。地區大國也應儘快行動起來,在外交上對以色列施壓,在道義上發出一致聲音,促使其懸崖勒馬。對以色列具有特殊影響力的美國,更不應放任盟友不斷跨越底線,而應主動介入阻止全面佔領行爲的發生,避免事態滑向不可控的深淵。

“遠水”之策,則應着眼長遠根本。當前局勢反覆的根源在於“兩國方案”被長期擱置和不斷被侵蝕。8月5日,聯合國安理會舉行巴以問題公開會,中方呼籲巴以立即實現持久停火、重振“兩國方案”。全面落實“兩國方案”是中方一貫堅持的立場,也是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唯一正確途徑。近期,法國外交部長巴羅與安道爾、澳大利亞、加拿大、芬蘭、冰島和西班牙等14個國家外長髮表聯合聲明,表示“願意承認巴勒斯坦國”,並邀請尚未表態承認的國家加入這一集體呼籲,邁出了積極的一步。只有在國際社會的推動下,真正將“兩國方案”落到實處,切實保障巴勒斯坦建國權、主權和安全,才能從根源上打破中東暴力循環,實現以巴和平共處。特別是美國,應當摒棄偏袒立場,承擔起維護國際秩序與地區和平的責任。中東和平的未來,不能靠戰場上的你死我活來決定,而應在談判桌前由當事各方共同協商塑造。推動“兩國方案”落地,是國際社會的歷史責任,更是解決加沙危機的真正現實路徑。(作者是西北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