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宏科學獎得主出爐 首位離島學生奪金獲40萬獎學金

本年度旺宏科學獎金牌獎獲獎者爲楊寧鈞(右二),是離島學校首度獲得最大獎,也是第一次由地球科學類型的研究拿下金獎。記者李芯/攝影

爲鼓勵全國高中生探索科學、創造發明,旺宏教育基金會辦理第24屆「旺宏科學獎」,被譽爲「高中職的諾貝爾獎」。今年有歷來最多支隊伍參賽,許多獲獎作品取材自生活,像是「網軍」的大型語言模型(LLM)研究、果蠅活動力研究、觸控毛筆研究等,獲得金獎的金門高中學生楊寧鈞觀測M39星團,得知觀測的變星就是成員星,是離島學校首度獲得最大獎,也是第一次由地球科學類型的研究拿下金獎。

旺宏科學獎24年來已經累計超過2萬7000名師生完賽,今年共有764支隊伍報名參賽,創下新高。旺宏教育基金會今日揭曉成績,評審團召集人、中研院副院長周美吟表示,旺宏科學獎注重的是創意,及「高中學生可以完成的作品」。她也提及,很高興看到多位女同學得獎,可見女性在科學的潛能,並鼓勵所有得獎同學未來能找到有興趣的科目,發揮所長,日後在科學研究上有更多貢獻。

本年度金牌獎獲獎者爲楊寧鈞,是離島學校首度獲得最大獎,也是第一次由地球科學類型的研究拿下金獎,將獲得總計40萬元獎學金。

楊寧鈞國中開始就常常參加學校的天文活動,對星團研究產生興趣,與老師討論後決定從去年底開始觀測M39星團,過去的資料大多聚焦在觀測M39的中心區域,但由於M39範圍擴大,選擇了較外圍的區域拍攝,希望能觀測到潛在成員星中的系外行星或是變星,並瞭解其天文行爲。她的研究發現M39星團的大範圍潮汐結構,並得知觀測的變星就是成員星。

今年共有7組研究獲得銀獎,其中,臺中一中學生黃柏文、洪鈞睿、楊佳泰的研究以「網軍」爲題,用LoRA微調LLM生成擬人的留言,探討AI與輿論風險;臺東女中學生邱濰、邱潘芊妤、陳怡安研究果蠅,瞭解溫度及氣味對果蠅活動力及選擇食物位置的影響;竹科實中學生樑愷安、蔣承宇、吳宜愷則研究適性化測驗,希望結合AI技術開發適性化測驗平臺。

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國偉說,旺宏科學獎被譽爲「高中職的諾貝爾獎」,但他認爲這更是高中職的「聖盃」,大家都想爭取。感謝老師持續推動科學教育,盼能夠繼續向下紮根,也鼓勵高中生們做中學、學中做,今日的得獎不是故事的結束,而是旅程的開始,世界還很寬、很遠,值得大家去探索。

旺宏電子董事長吳敏求致詞時與學生分享,自己也不是學霸型學生,但他會透過邏輯思考解決困境,鼓勵學生,除了唸書以外要學習邏輯、數學,基礎課程對往後做任何事情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旺宏科學獎獲獎團隊最高可獲得48萬元獎學金,以及由5位科學獎召集委員聯名的推薦信,鼓勵同學在科學領域持續探索。除了科學獎外,亦頒發學校獎、指導老師特殊貢獻獎、科學推動獎,感謝老師對科學教育及創新的努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