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躍:加快構建自主學刊體系和評估制度
來源:環球時報
近來,海外某著名學刊發文評議中國科研機構自主創建的學術期刊分區分級體系,並對新近的評析結果提出疑問,引起廣泛關注。文中一些觀點與海外相關議論無視甚至曲解現實,廣大學者與相關政策制定者需要審慎甄別,深入思考。
其一,曲解事實,錯置因果。例如,文中把近年來華工作學者的離華比例增高歸咎於中國的學刊評估,實屬誤判。這些人離開中國的原因,大多是個別西方國家一些針對性政策的後果,與期刊評估分區分類的關聯甚微。實際上,中國現行的學術評估,包括學刊分級的實踐和文化,對一些海外學者極具吸引力。美國科研人員所受壓力日漸增大,而國內目前清理“假人才”“虛迴歸”的力度持續增強,這恰恰凸顯了中國學術環境的吸引力。
海外發文作者既未關注國內學者訴求、推動畢業與晉升制度改革,反而將海外政治因素導致的學者離華現象錯誤歸咎於學刊評估,實屬錯置因果、不合邏輯。
其二,無視源頭,失之偏頗。將科研評價體系的問題簡單歸咎於中國一個科研機構的學刊分區體系,並有意無意地將其社會影響上升爲國家“官方政策”的影響,而忽視國際學術大環境的根本性驅動作用——特別是西方商業機構主導的評價工具帶來日益加劇的負面效應,失之偏頗。諸如SCI(科學引文索引)影響因子等指標,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但對它的過度依賴,已經嚴重危害目前的國際科研生態。更有甚者,沒有學術背景的商業公司僱員在中國的學術機構頻頻開設講座,指導如何用SCI開展科研,甚至還充當起“治理”國際學刊的國際學術“警察”,實質是維護其暴利“學術商品”的“壟斷權威性”之舉。中國學術界是這類學術評價指標的重災區,不但引發過度不健康不可持續的“內卷”,而且還催生出“論文工廠”“引用車間”“保錄服務”等造假產業鏈。這些半公開的黑色產業,很可能導致貪污濫用科研經費、炮製虛假成果。更爲嚴重的是,此類現象可能侵蝕科研人員的學術操守,甚至出現話題奇葩的論文,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此外,把學刊的影響因子等同於其論文學術價值與作者學術水平的不科學風氣,實則根植於西方“高被引學者”等商業性產品的風行,這不應歸咎於中國學刊分區分級體系的建設實踐。
我們必須自主改革,堅持創立自己的學刊體系和相應的評價機制,諸如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建立的分區分級評價體系實踐,絕不可因實踐中可能出現的某些爭議甚至錯誤而中途放棄。我們應做的,是對其進行監督,促其不斷改進優化,並鼓勵支持多元化的自主評價體系的創立與發展,確保中國的學術生態自主健康可持續發展。否則,我們將可能在本來就缺乏透明度的海外商業機構指揮棒的引導下,花費巨大的科研經費將自己的成果放進其數據庫中,再花更大的經費把自己的成果拿出來用。就算這樣的經濟考量可以不計,更不容忽視的是,當前的國際局勢警示我們,也許未來某一天,我們花再多錢,也沒辦法把自己花錢放進去的成果取出來了。
其三,加劇衝突,甩鍋中國。當前國際形勢下,世界上各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必須加強團結和深化人類科學共同體的意識,警惕商業資本通過“影響因子”或“高被引”等學術評價商品化暴利工具侵蝕科研生態。制定學術政策的機構必須儘快變革,擺脫對這些“學術商品”的不當依賴,打擊由此衍生的學術投機行爲和黑色產業鏈。
當前有些國家政客將其國內產業發展困局與社會矛盾甩鍋中國,認爲是中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他們大批“生鏽帶”和失業人員。實際上,中國的發展讓全世界受益,這些國家面臨的發展困局癥結均在於其內部治理問題。今天,學術界也面臨類似的境況。中國的科研大發展讓世界科技共同體受益,不但提升了中國的科技力量和產業水平,更讓許多外國期刊出版組織和相關的學術信息公司依託中國市場獲得鉅額利潤,有些雜誌的收入甚至超過5億美元/年。然而,一些海外企業和組織在中國除了維護其壟斷和權威之外,難言任何實質性推動中國學術出版和科研文化向健康、可持續性發展之舉。相反,它們花大力氣同一些學術機構尤其是基金組織取得聯繫,堂而皇之地擴大自身影響。事實上,它們壓根不會在其母國或其他西方國家這麼做。
我們必須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學刊體系和評估制度,堅定支持並持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治理方案,維護並推動國際學術共同體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作者是中國自動化學會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