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中華民國曆史不可切割系列一: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中華民族

社評

前言:兩岸關係急遽惡化,和平是人民之所欲,北京以「和平統一」爲目標,民進黨誕生於本土,仍有意推動兩岸交流正常化。

「中華民國」不只是符號,更是認同。認同114年的中華民國,就不能切割中華民國曆史,更不能否定中華民國與中國的連結,這是兩岸和平的密碼。

兩岸和平的密碼

值此世界局勢劇變,兩岸前景混沌,中國國民黨舉辦孫中山逝世百年特展,特別有意義。回首中華民國立國之艱辛與中華民族振興之不易,展望中華民國在臺灣經歷之質變,民族復興之路更爲崎嶇,大陸則在改革開放40年後快速崛起,民族復興曙光初露,但美國發動貿易戰、科技戰的超級颱風卻迎面而來,思及先賢之功,後人需惕勵奮起。

清末政治腐敗、列強侵凌,民族存亡之際,孫中山奮起革命,建立民國,中華民族步上覆興之路。中華民國的建立,不單是改朝換代,更是中國的覺醒,也是中華文化與社會內在發展轉化與創新的結果,也是中國追求現代化進程的一大步。

中華民國概念的提出,孫中山是發想者,也是實踐者。孫中山在1903年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四主張,不再侷限於「排滿」的漢族民族主義,而建構出由境內各民族共享共有、一致對外的中華民族。「中華」的概念不只是在時間上承繼四千年中華文化,也是在空間上概括原有清國版圖上所有休慼與共的共同體,中華民國成爲一個歷史悠久、民族多元的國家。

中華民國不只接續並擴大了民族的概念,辛亥革命更是結束中國兩千多年的皇權帝制,走向民主共和。民國的建立代表中國由器物技術的演進,進入深層的制度與文化的反思與變革,民國引進了西方民主的政治理念與治理方式。正如孫中山在三民主義所闡述、中華民國憲法所標舉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將推動中國現代化進入新里程。

辛亥革命不只是舊邦維新,更應視爲十八世紀以來世界民主革命的一部分,更是追求民族獨立反帝反殖民運動的先驅。中華民國不只是一個國號,更是中華民族現代化的具體化,以及現代性的表現。沒有孫中山,沒有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以及中國的現代化與復興是難以想像的。

孫中山復興民族

正當中華民國逐步完成國家統一,戮力建設,國勢漸起之際,日本發起侵略,強佔國土,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威脅。國民政府全面投入抗戰,最終贏得勝利。今年正逢抗戰勝利八十週年,當年是中華民國接受日本投降,成爲戰勝國及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1949年中共建政,國家分裂,中華民國失去大陸地區治權,退守海角一隅,後來又退出聯合國,國際人格大受衝擊,中華民國面臨走不出去的窘境。國際空間的設限及臺灣本土意識的發展,中華民國的概念受到內外的夾擊,兩岸都有中華民國已成爲歷史的主張。

臺灣內部一些人礙於國際現實,勉強接受中華民國,但更多人真心認同中華民國,願對國家盡忠、善盡國民義務並接受制度與法律的規範。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任意在國號上疊加或剝奪原本的意義與內涵,或去除中華民國「中華」二字所具有的民族連結與憲法內核,對中華民國曆史隨意裁減、刻意扭曲,令人痛心。

中華民國建國114年,國家分裂76年,但國祚延續至今,中華民國不是過去式,而是充滿生機的現在進行式。中華民國憲法銜接臺灣與中國;中華民國傳承中華文化並將其發揚光大。中華民國從孫中山革命建國以來,始終對中華民族做出巨大貢獻,中華民國與中華民族密不可分!中華民國依舊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中華民族昂揚崛起,中華民國不會在民族復興之路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