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十一長假人財兩旺 復甦的訊號

旺報社評

大陸長達8天的十一長假結束,無論監測數據或微觀細節,都印證大陸假期經濟的火爆。十一長假是大陸下半年最重要的消費高峰,亦是觀察大陸消費市場的重要窗口。當經濟元氣尚未復原,內需消費仍待提振的此刻,假期消費火爆,究竟是短暫的消費泡沫,或景氣復甦的訊號,從不同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面貌。

假期經濟火爆 信心提升

就宏觀數據而言,根據大陸交通運輸部統計,10月1日至8日跨區域人員流動量估計24.32億人次,創歷史同期新高;日均3.04億人次,比2024年增加6.2%。另據商務部監測數據,長假前4日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加3.3%;假期前3天重點監測的78個步行街商圈客流量和營業額,同比增加4.2%和4%,顯示「人財兩旺」。

從微觀細節,鐵路與民航客流密集,一票難求;景區及商圈人頭攢動,杭州斷橋變「人橋」,九寨溝、都江堰等均達最大承載量;長假帶旺出境旅遊,遊客「走得更遠,花得更多」,日、韓、歐洲、大洋洲等地,最受陸客歡迎,太平洋島國帛琉的海底,大陸潛水愛好者被形容爲「人比魚多」。

對於大陸這波假期消費,認爲只是「口紅效應」,或斷言大陸經濟信心全面復甦,都是片面、不完整的。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出發,可以發現更接近真相的經濟邏輯:進入疲弱的景氣週期中,人們不會停止消費,但會選擇性消費,供需兩端都需要因應調整,並注意市場訊號、掌握機會。一旦政策端發力,消費需求端和供給端同步發生變化,消費新火花便會燃起,帶動消費動能。

根據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的研究,中國大陸正進入「第五消費時代」,人們不再執著於物質與外顯成功,轉而追求內心充實、人際連結等,消費也從工具導向轉向情感滿足。近些年大陸游客已從「去看」、「去買」轉向「去體驗」。

今年雙節假期,北方賞秋遊、南方鄉村遊、南京等地文博遊、湖南張家界清涼夜遊、桂林「窩囊漂」,年輕人癡迷妝造攝影、偏好浙江義烏小城的小商品,讓訂單翻倍,都表明情緒消費、體驗消費,已成爲大陸民衆旅遊的核心需求。

內需拉動經濟 良性循環

從供給端來看,各地文旅部門及企業加速產品創新,迴應民衆的消費需求,大打「文旅+」牌。除推出大型表演、音樂節、體育賽事吸引遊客外,今年雙節假期多個城市推出「文旅+車展」活動,吸引客流。2025蘇州十一國際車展吸引逾26萬人次參觀,現場預訂車輛1.8萬臺,「汽車+文旅+賽事+商業」的複合活動,成爲假期消費新增長點。

「文旅+科技」模式也玩出新花樣,福建福鼎太姥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外骨骼登山設備、送餐無人機,重慶等地無人機燈光秀、數位文化空間,以科技旅遊吸引人流。

從政策端看,「要像抓生產一樣抓消費」,已成大陸從中央到地方各部門的共識。大陸今年第四批690億元人民幣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在雙節假期前下達各地;2025年雙節文旅消費月,發出超過4.8億元的消費補貼;杭州等地發出千萬元文旅消費券,這些政策紅包有助於帶動更多消費。

大陸經濟面臨若干風險與挑戰,內需消費增長動力不足。在此情勢下,以雙節假期消費供、需與政策三端共振的模式,所創造的消費力度,對塑造經濟信心和預期心理的作用不容小覷,可望爲後續以內需拉動大陸經濟成長提供支持。

內需不振關鍵原因在消費信心不足,以收入增加帶動消費擴張的良性循環尚未形成,這需要在增加收入、完善社會安全體系、培育經濟成長新動力等方面讓民衆有感。10月下旬舉行的中共第二十屆四中全會,將審議「十五五」規畫,會端出哪些政策牛肉,令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