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顧立雄的訊號與和平的機會

社評

國防部長顧立雄接受《紐約時報》與《華爾街日報》等外國媒體專訪,認爲美國與盟友在第一島鏈仍具堅實的威懾力,足以嚇阻中共輕舉妄動。他也承認中共軍事實力快速進步,威脅日增,但尚未達到迫在眉睫的程度。顧立雄的研判可謂理性務實,但他及民進黨的整體戰略思維忽略了一點:和平或戰爭的選擇,武力絕非唯一考慮因素,政治因素往往更重要。

中共武力威脅未達急迫

顧立雄引用軍方的威脅評估指數指出,北京對臺威脅尚未達到即將發動入侵的程度,風險處於「中強度與高強度之間」,《紐約時報》補充說明:美國高層官員認爲,習近平下令軍隊在2027年前具備武力統一臺灣的實力,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習近平並未制定武統時間表,仍希望以非軍事手段統一臺灣。

美國長期以來對臺採「戰略模糊」政策,既不承諾軍事介入,也不放棄對臺軍售。但最近兩位總統的立場有所變化:相對拜登4次公開表示會積極介入,川普卻諱莫如深。美國學界與軍方普遍認爲,一旦北京武力犯臺,美國介入的可能性極高,但介入的方式未必是出兵,軍事合作、武器支援、情報共享與經濟外交施壓等都是可能的對策。一般美國民衆雖然同情、支持臺灣,但多數對與中國開戰持保留態度。

5月初英國《經濟學人》封面故事指出,川普重返白宮後,不但對盟友發動關稅戰,對盟友的態度也出現轉變,加上臺灣內部政治因素,美國對中威懾力大大折損。美國學界也出現更多現實主義的聲音,主張重估臺灣對美國的重要性,及與中國爆發戰爭的風險,他們呼籲加強管控臺海危機,在支持臺灣與避免挑釁之間取得平衡。

另方面,和平統一、融合發展仍是北京對臺的主旋律,不僅如此,和平統一已進入中美對話語境中。2023年11月習近平與拜登舊金山峰會,首次要求拜登政府「支持中國和平統一」。2024月1月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與大陸外長王毅在泰國會談,王毅呼籲美國支持中國和平統一。日前川普在評論與北京的貿易談判時,突然吐出「統一」、「和平」字眼並不讓人意外。

維繫和平不能只靠備戰

以目前大陸軍隊實力,絕對有能力對臺灣造成嚴重打擊,但觀察共軍最近演訓項目,大規模登陸作戰與直接佔領、接管已不是重點,而是朝向「以武促統」「以戰促談」甚至「圍而不攻」戰略。和平統一是主旋律,但不放棄武統,原因有二:一是嚇阻臺灣挑戰紅線,二是爲大國博弈堅守底線做好準備。

正如顧立雄部長的判斷,大陸目前沒有動武的迫切感,也正如許多觀察分析所言,習近平更希望以非軍事手段達成國家統一目標。習近平以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爲首要目標,實現統一對外要考慮對地緣政治及經濟的衝擊,對內要兼顧國家的穩定與治理成本,北京理想的統一情境不是炮火連天或萬船齊發,而是創造一個整體有利於臺灣迴歸的全球局勢,爲了這個局勢的塑造與成熟,北京有充分的耐心與定力,只要不錯估情勢,無端挑釁、踩踏中共底線,戰爭並非迫在眉睫。

不過,不要忽略《經濟學人》的警示,大陸正強化對臺灰色作戰能力,賴清德加緊推動社會軍事化進程,加上美國威懾力量弱化,兩岸衝突與誤判的風險正在提高。換言之,如果希望和平、不希望戰爭,就要抓住眼前稍縱即逝的時機。

維繫和平不能只靠備戰,充實軍力之餘,要善用國際情勢與大陸周旋。川普總統反戰,希望和中國大陸處理好貿易問題,北京和平統一原則不變,兩大有利和平的外部因素,賴政府應以人民安康繁榮爲念有所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