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從中國製造2025思考未來世界

旺報社評

「中國製造2025」是大陸2015年提出,以轉型「製造強國」爲目標的第一個十年綱領,後因遭到美國抵制,北京選擇低調,使這個名詞從檯面上消失,但這個目標從未放棄。十年過去可以發現,即便遭到外部強力阻礙,中國製造的精神早已內化,「製造強國」的目標逐漸開花結果。

製造強國 開花結果

香港南華早報根據《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綠皮書技術路線圖》,檢視260多項在2025年應達成的具體量化指標,如在大陸市佔率方面,新能源汽車、行動通訊設備、工業機器人等應分別達到90%、80%、70%,或在全球市佔率部分,積體電路(晶片)及通用飛機應達56%及40%等目標,基本上超過86%已達標,電動車及再生能源的生產製造更大幅超前,遠遠超過預期。

剛被川普提名爲下任國務卿的盧比歐是對中鷹派,但他在社羣媒體發佈的中國製造2025成效回顧報告中坦承,該計劃取得長足進步與成果。盧比歐指出,十大關鍵領域中的電動車、能源、高鐵、造船等四項百分百達標,而航太、生物科技、新材料、機器人、半導體等五項部分達標,唯一未達標是農業機械。

這兩份報告點出中國製造崛起的事實,難怪美國對大陸實體清單愈列愈長,科技制裁力道也愈來愈猛。美國商務部統計,光是2023年,大陸實體清單新增151家,較2022年增加30.6%,可見美國危機感的迫切,原因無他,中國製造崛起,帶動產業創新與技術進步,已威脅到美國領先地位。

中國製造崛起是長期趨勢,過去40多年來的經濟成長,主要依靠大量勞動與資本的投入,以技術進步與科技創新爲主的總要素生產力(TFP)投入比重明顯偏低。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估算,1981年到2018年期間,大陸經濟成長率平均9.6%,其中TFP成長率平均4.4%,僅爲資本投入成長率平均8.8%的一半。

「中國製造2025」強調創新驅動、品質爲先、綠色發展、結構最佳化、人才爲本。近年習近平不斷要求製造業應朝向高質量、關鍵核心技術、新質生產力等方向發展,就是爲改變投入產出結構,凸顯TFP角色。

計劃經濟 各國皆然

不過,許多國家面對中國製造的轉型與達標,不是掌聲,而是焦慮。一方面,中國崛起代表對美國的威脅。美國認定大陸以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計劃經濟模式,是破壞市場機制的不公平競爭行爲,應受到制裁與約束。問題是,美國基於戰略安全考量,對大陸發起貿易戰、管制高科技出口、強力補貼半導體產業,何嘗不也是一種計劃經濟?同樣邏輯下,難道不用受到懲罰?說穿了,就是拳頭大小的差異而已。

更不用說,環視全球,藉由國家產業政策,全力支持或補貼本國製造業發展的國家,大陸並非唯一。回首1970~1980年代時期,被譽爲亞洲四小龍的臺灣、南韓、香港及新加坡,當時爲加速經濟成長,也採取與現在大陸一樣的計劃經濟模式,由中央策畫地方配合,全面透過租稅獎勵或補貼,刺激製造業生產,帶動出口及經濟大幅成長。德國2013年曾提出工業4.0計劃,都是計劃經濟的思維。

佛裡曼曾說世界是平的,全球化及自由貿易,帶動以中國爲首的新興市場國家崛起,也拉動全球經濟成長,抹平了世界。但如今,美中徘徊於「修昔底德陷阱」前,美國以保護主義因應,卻加劇地緣政治衝突,全球化與自由貿易走向死亡。

佛裡曼最近訪問中國後發表〈中美對抗只會令世界更加混亂〉的專欄文章,認爲大陸年輕人「以馬斯克爲表率而非馬克思」,知識分子偏向認同川普而非拜登,因爲川普與鄧小平有相同的特質,都非常務實,重視經濟而非意識形態。他希望中美走向合作而非對抗,以避免一個混亂的21世紀。

歷史已經證明,貿易壁壘容易造成各國關係緊張,甚至製造衝突與戰爭。一戰及二戰慘痛經驗應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