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暴頻發,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河南周口一名產科醫生以墜樓的方式結束生命的悲劇,令人痛心。據其家人透露,這名醫生生前在抖音平臺上持續遭受了長達7個月的網絡暴力,最終不堪重負。這一事件再次將網絡暴力的危害暴露在公衆面前,同時也引發了一個的問題:作爲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在網暴事件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當網暴一次次釀成悲劇,平臺是否應當承擔起應有的責任?答案顯然是肯定的。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而作爲擁有數億用戶的頭部平臺,抖音更不能成爲網絡暴力的溫牀。

網絡暴力的可怕之處在於它的持續性和擴散性。一條不實信息、一段惡意剪輯的視頻,經過算法的推薦和用戶的轉發,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巨大的輿論壓力。受害者不僅要承受來自陌生人的辱罵、威脅,甚至可能面臨人肉搜索和現實騷擾。周口的這位醫生在長達7個月的時間裡反覆遭受攻擊,而抖音作爲信息傳播的平臺,卻未能有效攔截這些惡意內容,這無疑是平臺審覈機制的嚴重失職。更令人擔憂的是,類似的悲劇並非個案。去年,前首富鍾睒睒也曾因在抖音上遭遇大規模網暴而公開要求平臺道歉。

平臺的責任不僅在於事後刪除違規內容,更在於建立有效的預防和攔截機制。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擁有強大的算法和技術能力,能夠精準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卻爲何對顯而易見的惡意攻擊視而不見?事實上,許多網暴行爲並非隱蔽難察,而是公然在評論區、彈幕甚至視頻內容中出現。平臺完全可以通過關鍵詞過濾、用戶舉報復核、異常行爲監測等手段,在網暴形成規模前及時干預。然而,現實情況卻是,許多受害者反覆舉報後,平臺的處理往往滯後甚至無效。這種對侵權內容的縱容,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施暴者的氣焰,讓他們更加肆無忌憚。

法律已經明確要求網絡平臺承擔主體責任。《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均規定,平臺應當對用戶發佈的內容進行審覈,對違法行爲採取必要措施。然而,在利益驅動下,部分平臺爲了流量和用戶活躍度,對爭議性、煽動性內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變相縱容。網暴事件頻發後,平臺常常以“海量內容難以全面審覈”爲由搪塞,但這種說辭顯然站不住腳。既然平臺能夠通過算法精準推送廣告和商業內容,爲何不能將同樣的技術用於識別和攔截暴力、侮辱性信息?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技術能力,而在於平臺是否真正願意投入資源去維護健康的網絡環境。

網絡暴力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而平臺在這場戰爭中絕不能袖手旁觀。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也理應承擔起與之匹配的社會責任。技術的進步應當用於傳播善意,而非放大惡意。唯有平臺真正重視起來,法律嚴格執行起來,公衆的監督持續下去,才能還網絡空間一片清朗,避免下一個悲劇的發生。

海報新聞記者 馮煒程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