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跨境寄遞物流體系
促進跨境電商發展,完善跨境寄遞物流體系,加強海外倉建設,是當下和今後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近期不少地區在拓展跨境物流網絡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跨境寄遞物流體系作爲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紐帶,對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具有戰略意義。通過降低物流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暢通國際通道,跨境寄遞物流不僅加速國內優質商品和服務“走出去”,還推動全球資源要素高效整合,爲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支撐。
得益於國家構建起“中央統籌+地方特色”的政策體系,近年來我國跨境寄遞物流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全球寄遞網絡不斷完善。2024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突破1700億件,其中,國際和中國港澳臺地區快遞業務量增速達25%,多種跨境出海方式持續推進。至今已建設海外倉數量超2500個,總面積突破3000萬平方米。
跨境寄遞物流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仍存在多重結構性矛盾亟待破解。一是成本高企,削弱中小企業競爭力;二是通關便利化不足、口岸查驗標準不一、數據共享不暢,導致跨境包裹因清關問題滯留時間過長;三是數字化水平滯後,大部分中小企業未接入國際物流信息平臺,全鏈路可視化率不足;四是海外倉佈局不均衡、專業人才缺口擴大等問題,制約了行業可持續發展。爲此,完善跨境寄遞物流體系,應從多方面發力。
強化基礎設施佈局,暢通全球供應鏈網絡。加快佈局智能物流樞紐,重點推進港口、機場、鐵路口岸的自動化改造,建設5G物聯網覆蓋的跨境物流園區。支持中西部陸港、邊境口岸建設區域性集散中心,完善“一帶一路”沿線海外倉節點佈局。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與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聯動發展,試點“智慧口岸”全流程無紙化通關。加大對跨境寄遞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提升物流樞紐的智能化水平,推動跨境寄遞物流的信息化、數字化發展。
深化數智化轉型,提升全鏈條運營效率。建立跨境物流大數據共享平臺,整合海關、稅務、企業數據流,運用“區塊鏈+電子關鎖”技術實現全程追溯。鼓勵企業應用人工智能優化倉儲分揀、路徑規劃算法,部署無人配送車、自動化分揀線等智能裝備。支持“數字絲綢之路”建設,通過雲平臺實現跨國物流信息實時交互。
健全服務保障機制,優化跨境消費環境。構建多維度消費宣傳體系,聯合電商平臺、社交媒體、主流媒體開展跨境寄遞物流服務專題宣傳,通過短視頻、直播、案例展示等方式普及跨境物流流程、時效保障及優惠政策。建立全國統一的跨境物流投訴響應平臺,推行“接訴即辦”和先行賠付制度,聯合第三方支付機構設立專項保障基金。定期發佈企業服務效能榜單,針對末端配送延遲等問題開展專項整治,形成“問題發現—整改—公示”閉環管理機制。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世虎 作者系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