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預期 科技業面臨5大風險
雖然消費性電子產品即將進入傳統旺季,總體經濟的陰霾卻也山雨欲來,外資預期,科技業下半年仍要留意五大風險。
首先是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升溫。美中科技對抗愈演愈烈,美國對AI晶片出口的審查政策持續演變,將影響企業資本支出計劃,也牽動科技廠商的全球佈局。特別是美國針對輝達AI GPU型號的出口審批變化,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牽動供應鏈佈局、左右市場情緒。
其次,總體經濟的不確定性也不容忽視,尤其匯率波動劇烈爲科技產業成長帶來更多變數。穩懋董事長陳進財表示,「臺灣是以貿易出口爲主的國家」,對臺灣中小企業和傳產而言,「匯率的壓力還大過對等關稅」。
第三是消費需求轉弱的隱憂逐漸浮現。摩根大通分析師哈戈谷預言,未導入AI應用的智慧手機、PC等消費性電子產品,雖然上半年受惠中國大陸補貼和因應關稅動盪而出現拉貨效應,但隨着補貼與提早備貨效應消退,下半年需求恐降溫,市場也可能進入去庫存與觀望狀態。
AI基礎設施瓶頸也浮上臺面。雖然AI算力需求依然強勁,但哈戈谷指出,供應鏈的瓶頸已從GPU晶片轉向ODM整機設計、電力供應與散熱技術等環節,若基礎設施無法同步擴展,將成爲限制AI成長速度的隱憂。
目前,各國政府與企業積極尋求解方以應對AI運算帶來的龐大耗電問題。多國開始重啓核能,亞馬遜、谷歌、微軟等科技巨頭也紛紛攜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開發商,並導入液冷散熱與電源管理等臺廠技術。但陳進財說,各國、各企業都應該有「自己的電力解決方案」,才能在這場變革中保持競爭力。
最後,半導體產業也並非從此萬里無雲,哈戈谷表示,全球半導體市場處於第十九個月的上升週期,但明年隨着AI加速器供應鏈的供給恐追上需求、企業資本支出或轉趨保守,半導體可能步入下一波調整期,雖然明年全球半導體營收仍有百分之十一的預期成長幅度,但二○二七年成長動能可能放緩,對企業獲利與市場信心帶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