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外資點名輝達等2動能 臺灣工業生產表現有靠山
日系外資表示,臺灣11月工業生產(IP)年增率達10.3%,高於10月的8.8%,並超出市場共識與日系外資預期的8.9%。此成績主要由晶片生產增長推動。按月比較,11月經季調的工業生產月增率由10月的-1.3%回升至2.9%。其中,高效能運算(HPC)與人工智慧(AI)應用需求增強,推動電子零組件(包含晶片)生產年增率由10月的16.1%升至11月的19.1%,而晶片生產年增率更從19.5%提升至23.8%。此外,非AI技術產業受年終購物季季節性需求提振,計算機及電子產品生產增速改善,液晶顯示器(LCD)及相關零組件生產亦有所回升,雖然後者增速仍爲負值。機械設備生產則因半導體設備需求增強,持續保持強勁增長,顯示國內投資活動依舊活躍。
消費數據方面亦有回升跡象。外資表示,11月食品與飲料(F&B)服務消費年增率由10月的-4.6%轉爲4%,主要得益於天氣好轉及臺北世界棒球12強賽事促進消費。同時,「黑色星期五」促銷、「雙11」活動以及棒球賽事相關促銷進一步提振零售貿易,強化了消費復甦趨勢。日系外資指出,10月的消費疲軟爲短期現象,隨着年終購物季展開,消費增長有望持續改善。
展望未來,日系外資認爲兩大因素將支持工業生產的強勁表現:首先,NVIDIA於12月開始出貨Blackwell晶片,AI相關生產回升跡象明顯,計算機與晶片生產增長顯著改善,隨着晶片出貨加速,這一趨勢將延續;其次,年終購物季將刺激科技設備需求,有助支撐非AI技術產業,如智能手機、PC和電視等產品。
整體來看,日系外資預期短期內製造業增長將持續,足以部分抵消消費疲弱的影響。然而,受基數效應與相對疲弱的消費表現影響,野村證券TWnow預測第四季度GDP年增率將放緩至1.1%(按季經季調爲0.1%),低於第三季度的4.2%(0.2%)。儘管增速放緩,但在連續四季高於趨勢增長後,臺灣經濟正實現軟着陸。此外,新一代GPU伺服器的推出將在未來幾季進一步推動AI相關生產。
最後,日系外資預期2025年初GDP增長將回升,全年增長達3.5%,高於市場共識(央行預測3.1%,市場預測2.8%)。同時,預計2025年底前央行將進行兩次各12.5個基點的加息,最終利率達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