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精選臺灣100強》外資精選臺灣百強 潛力企業揭曉
〈2025外資精選臺灣金融十強〉得獎企業代表大合照。圖/臺灣董事學會提供
2025外資精選臺灣好公司態樣
外資在臺股持股規模逾32兆元、佔市值近4成,爲臺灣資本市場的主要推力。國內唯一以外資視角評選的「外資精選臺灣百強」、「外資精選臺灣金融十強」權威榜單,以及外資眼中明日之星的「中堅潛力企業」榜單,3日同步盛大揭曉,近150家企業代表親自到場領獎,現場超過300位政商與資本市場重量級嘉賓共襄盛舉,熱情展現臺灣企業多面向的卓越表現。
主辦單位臺灣董事學會指出,外資不僅是資金的來源,對於投資標的的挑選,更是一系列的國際級檢驗標準,綜合評估單一企業的財務穩健、公司治理、團隊素質與策略佈局。對臺灣企業而言,能獲得外資青睞,不只是股價表現的肯定,更象徵着國際的認同。
臺灣董事學會創會理事長許士軍指出,在AI時代,資金已從單純財務角色轉化爲策略與資訊的驅動力,外資正推動新一輪產業升級。美國在臺協會商務組組長歐潔則肯定臺灣在半導體及AI領域的關鍵地位,並期待深化合作,更以中文呼籲:「讓我們攜手共創AI未來。」
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副總經理涂月憲均強調,臺灣企業憑藉卓越表現已贏得國際投資人的高度信心,應把握AI驅動的新契機。
此次的外資論壇以「AI驅動的臺灣3.0:機遇、挑戰與全球競爭力」爲題,由長庚大學資產管理研究所教授邱顯比主持,與談來賓均認同,在AI 3.0驅動時代,若能順應國際標準,入榜企業將成爲帶動臺灣新一輪成長的關鍵力量。
「外資精選臺灣百強」(FINI 100)榜單,是從2,194家臺灣上市櫃及興櫃企業中,以市值達5億美元上爲入選門檻,並綜合評估過去一年的外資持股金額變動趨勢,從市場面、基本面、永續面三個面向出發,模擬外資評估企業的核心邏輯,客觀篩選出百家最受國際投資人青睞的優質企業。臺灣董事學會強調,榜單的價值並非僅止於排名,而是建立起外資與本土企業對話的平臺,連結「好公司」與「好資本」,同時提供企業檢視自身治理與發展的國際標準。
今年邁入第四屆的FINI 100,共有66家新上榜企業,主辦單位表示,顯示外資投資偏好隨市場與產業動態持續調整。連續三年穩定入榜的企業僅有11家,其中十家爲科技業,僅裕民航運代表傳產業持續受外資青睞,展現其在傳統產業中的稀有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零壹、三芳及凡甲三家公司,去年曾入選「中堅潛力企業」,今年成功晉升爲「百強企業」,反映潛力型企業在經營體質與市場表現上的快速成長與轉化。
2025年FINI 100百強企業的總市值達新臺幣35兆,佔整體市場約48%,展現其在市場中的主導地位。百強企業更展現出強勁的基本面實力,平均營業利益率達15%,近乎是市場平均4.45%的3倍,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達18.6%,遠高於市場平均的5.6%。
基於外資爲臺股的關鍵角色,臺灣董事學會進一步發掘並支持潛能企業迎向國際,針對市值介於1億至5億美元之間,在營運實力與永續治理等面向均具優異潛力之企業,進行嚴謹篩選,並公佈「2025中堅潛力企業榜單」,共有169家入榜,其中有63家企業連續自去年入榜、佔總數約半數,就產業論,以半導體與生技醫療產業的連續入榜企業最爲突出。
整體上,中堅潛力企業的平均市值爲新臺幣68億元,外資平均持股比例達7.8%,明顯高於市場上多數同規模企業,反映出入榜企業在資本市場上擁有較高能見度與投資吸引力。
臺灣董事學會表示,在全球資本市場變局下,臺灣需要更多被世界看見的好公司。外資精選百強是臺灣國際代表隊,中堅潛力企業則是最具成長力的後進部隊;在AI 3.0驅動時代,若能順應國際標準,這些企業將成爲帶動臺灣新一輪成長的關鍵力量。定位爲企業董事會之智庫與參謀的董事學會,將持續透過榜單與論壇,協助企業與國際資本接軌,讓外資看見臺灣,也讓世界看見臺灣產業的多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