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專法恐釀四輸!業者示警:不是保護而是全面倒退
外送專法恐釀四輸危機,業者示警:不是保護,而是全面倒退。 業者提供
立法院6日舉行「外送平臺管理暨從業人員權益保障法」公聽會,臺灣數位平臺經濟協會理事郭昕宜示警,若各政黨版本強推「強制加保、強制加薪」條款,外送平臺營運成本恐暴增兩至三倍,不僅無法真正保障外送員,反而將讓平臺、外送員、商家與消費者「四輸」,最終重創整體外送生態。
郭昕宜指出,目前討論版本多以「勞僱關係」爲出發點,卻忽視外送產業早已形成連結超過15萬外送員、10萬商家與數百萬消費者的龐大生態系。
一旦成本飆升,平臺勢必調整費率,導致外送費上漲、商家利潤被壓縮、消費者被迫買貴,訂單量自然下降,「外送員不但沒加薪,反而更接不到單。」
郭昕宜舉美國西雅圖爲例,當地2024年將外送報酬提高至基本工資的1.5倍後,僅一年就造成平臺訂單量驟減170萬筆、商家營收蒸發4,000萬美元,外送員平均等待下一筆訂單的時間更增加三倍。
「這不是假設,而是有國際實例爲證。」她警告,若類似制度硬套在臺灣,衝擊恐怕難以承受。
有行銷學者分析,外界常以「一強三弱(強平臺、弱外送員、弱商家、弱消費者)」形容現況,但若專法照現有方向通過,實際上將變成「四輸」局面:平臺被迫退出市場、外送員收入反降、商家生存艱難、消費者得付出更高代價。這不是保障,而是讓整個產業倒退。
郭昕宜強調,目前平臺業者已爲外送員提供全時段意外險與第三人責任險,每年保費支出高達5億元,保障內容已優於多數兼職工作。若再疊加勞保及職災保險,恐造成制度重複、資源浪費,「保障沒有變多,反而更混亂。」
郭昕宜呼籲,立法前應先作完整的影響評估,由政府與產學專家共同組成「外送產業制度研究小組」,以實證研究爲基礎,重新設計報酬與保障的架構。她強調,外送專法的精神應該「穩、實、能長久」,而非在政治口號壓力下倉促拍板。
「外送經濟早已融入民生,我們不反對保障,但反對沒有基礎的立法。」郭昕宜說,公平會專業意見也指出,外送報酬下限未必能真正提升外送員權益,反而可能犧牲商家與消費者利益,「政策一旦失衡,最終沒有人是贏家。」
臺灣美國商會交通運輸暨物流委員會主席、Uber Eats公共政策暨政府事務總監馬培治表示,外送平臺業者並不反對立法,而是希望立法過程能以事實爲基礎,審慎評估各方影響。
馬培治說,外送產業牽動消費者、商家、外送員與平臺四方利益,任何政策若缺乏全盤考量,恐將打破市場平衡,最終由全民共同承擔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