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平臺當道 雲端廚房列管「不到1%」 恐成食安破口
近年來外送平臺當道,但有議員發現,北市登記入案的餐飲業者多達2萬4540家,但衛生局只列管55家雲端廚房,比例不到1%,且只規定1年至少稽查1次,更有高達6成稽查不合格的家次沒有在食藥妝地圖iMap完整揭露,恐成食安破口。(本報資料照片)
近年來外送平臺當道,許多民衆仰賴2大外送平臺叫餐點,但有議員調閱資料發現,北市登記入案的餐飲業者多達2萬4540家,但衛生局只列管55家雲端廚房,比例不到1%,且只規定1年至少稽查1次,更有高達6成稽查不合格的家次沒有在食藥妝地圖iMap完整揭露,恐成食安破口。衛生局迴應,會持續與外送平臺建立通報機制,加強雲廚管理,也會提升資料更新頻率,降低揭露資料與實際狀況不符的情況再發生。
美食外送平臺這幾年受到民衆歡迎,愈來愈多無實體店面販售及用餐場所、也無法外帶的「雲端廚房」因運而生,消費者只需透過外送平臺點餐、送餐。民進黨議員洪婉臻指出,雲廚從廚房空間租賃、個人自有廚房到中央廚房代工都有,更有業者將大空間區隔成數個小廚房分租,但因多個業者共用同一空間,無法有效監控衛生狀況,極易釀成交叉污染與食安風險。
她舉例,有外送員前往鞋店取餐,或是去牛排館取滷肉飯,而列管名單中,就有6處牛排館將廚房外租作爲雲廚空間。這些虛擬餐廳藏身於五金行、工程行甚至民宅內,更有業者同時經營多家不同品牌的雲端廚房,讓消費者無法瞭解究竟餐點安不安全。
洪婉臻續指,衛生局針對雲廚稽查專案只規定1年至少稽查1次,但2024年至2025年3月間有63%家次被要求限期改正,iMap卻完全沒有揭露,痛批市府至今尚未建立完善稽查機制,甚至沒有強制外送平臺揭示雲廚資訊,成了食安最大漏洞。
她要求,市府應建置專屬北市雲端廚房平臺,主動調查並要求業者登記,並與已建立雲廚列冊及管控機制的外送平臺合作,取得完整雲廚資訊,也要確保雲廚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同時,應要求外送平臺業者訂餐系統自主揭露雲廚資訊,市府也要提升稽查次數,納管並確實登錄於iMap,並針對《臺北市外送平臺業者管理自治條例》修法,將雲廚相關規範納入,排除潛在食安風險。
衛生局迴應,有要求外送平臺業者每年提供合作店家名單,但因外送平臺業者衆多,店家也可能依營運策略選擇不同平臺上架,導致部分資訊在不同平臺間出現落差,或有業者未即時更新合作情形,造成揭露資料與實際狀況不符,未來將加強資料更新頻率,降低類似情況再發生。
衛生局表示,目前北市列管55家雲廚,來源包括中央「非登不可」平臺、專案查覈及民衆檢舉等管道,會持續與外送平臺建立通報機制,加強雲廚管理,也會持續精進iMAP資料更新及正確性,並加強稽查雲廚業者,維護市民外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