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將中國視爲“最安全的避風港”
參考消息網4月11日報道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4月9日刊登題爲《在關稅風暴中,許多公司把中國視爲最安全的避風港》的報道。報道編譯如下:
儘管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徵收了額外關稅,但他對亞洲各國徵收的一系列關稅以及他下一步行動的不可預測性,促使一些公司繼續紮根中國。這與特朗普所希望的完全相反。
特朗普一直在加大對中國的壓力。不過,與他第一個任期內發生的情形不同的是,特朗普在對中國發動關稅戰的同時,也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徵收高額關稅。
但是對於某些公司來說,所謂“對等關稅”卻意外讓中國成爲更具吸引力的生產場所和採購來源。這消除了企業把生產和採購轉向越南、印度或其他亞洲國家的部分動機。
此外,特朗普宣佈關稅政策後引發的混亂局面使許多公司對在供應鏈上進行大幅調整變得更加謹慎。面對持續的動盪和不確定性,企業正選擇繼續做它們熟悉的事情:保持與中國供應商或製造業夥伴由來已久的關係。
總部位於丹佛的竹纖維牀上用品製造商MOSO Pillow公司創始人特拉維斯·盧瑟說:“當下留在中國並讓中國業務運轉起來是每個人的選擇。”
本週參加了一場美國企業家會議的盧瑟說,和其他與會企業家一樣,他並沒有花時間尋找新的合作伙伴或準備把業務搬離中國。相反,他正與自己的中國夥伴一起設法節省成本或開發新產品。
盧瑟說:“成本優勢甚至不再是大多數企業留在中國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中國擁有非常先進的製造工藝。”
特朗普一直聲稱,關稅將有助於把製造業帶回美國,但這仍然是一個難題。目前,即使在關稅將吞噬中國成本優勢的情況下,大多數美國工廠也無法與中國的製造能力、產能和速度相比。
在特朗普第一個任期貿易緊張局勢升級時,不少美國企業和跨國公司曾選擇把部分生產從中國移往其他國家。但對大多數企業來說,美國並不是一個可行的選項。
更換供應商是一個艱難、昂貴和耗時的過程。盧瑟稱,一名諮詢師曾告訴他,在美國新建一個種植和加工竹纖維的工廠至少需要600萬美元。而在等待竹子生長的多年時間裡,他仍需支付關稅從中國進口原料。
把供應鏈徹底轉移到另一個國家需要時間和資金,這是企業不願做的事情。
與此同時,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9日報道也稱,在關稅影響中國之際,美企首席執行官稱,外企的“大膽舉動”可能提高在華市場份額。
報道說,在美國商界對不斷提高的關稅所帶來的影響感到越來越焦慮不安之際,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田納西州的技術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卻對在中國開展業務持樂觀態度。
普雷米爾NX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阿里·丁說,在關稅飆升的情況下,一些美國企業可能希望維持甚至擴大在中國的業務,但需要一種新的運營模式。該公司爲中國運輸和金融服務行業的美國和加拿大客戶提供服務。
他解釋說:“從政策角度來看,情況可能有點不穩定,因此企業應該真正考慮如何降低風險,如何重新平衡運營,以及如何以不依賴立法變化的方式做到這一點。”
阿里·丁指出,一些美國企業已經開始與中國合作伙伴進行評估,以確定它們可以將多少成本轉嫁給客戶,以及這些企業和供應商可以吸收多少成本。
阿里·丁說:“對在華企業來說,我認爲它們不想離開。它們期待政府就政策一致性提供一些保證並繼續提供良好的營商條件。關鍵是要經受住並靈活應對當前的情況。”
阿里·丁指出,對於那些在市場波動時決定“迅速行動”並“採取大膽舉動”的企業來說,這有時可以幫助它們擴大市場份額。(編譯/曹衛國 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