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工程師紅利大爆發 "草根天團"交出王炸成績單

3月25日消息,近期,DeepSeek、宇樹科技等中國科技初創企業的突破性進展,標誌着中國"工程師紅利"進入實質性釋放階段。數據顯示,大量來自非頂尖院校及低線城市的工程技術人才,正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前沿領域持續輸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成果。

以下爲翻譯內容:

DeepSeek(深度求索)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的看法。曾經困擾市場的幾大擔憂如今已經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國際資本開始熱議中國如何憑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量,在科技領域實現對美國的彎道超車。

如今,人們普遍認爲中國的“工程師紅利”終於開始兌現。據國務院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20年,中國工程師數量從520萬激增至1770萬。如此龐大的人才儲備,將爲中國推動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持續提升提供堅實支持。

從某種意義上講,DeepSeek的崛起也是意料之中。規模效應下,僅人才基數就能賦予中國顛覆性創新的先天優勢。根據保爾森基金會(Paulson Institute)內部智庫馬可波羅智庫(MacroPolo)的研究,2022年全球前20%頂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員中,有47%的人本科畢業於中國,遠超美國的18%。去年,中國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編制的創新指標排名中位居第三,僅次於新加坡和美國。

中國創新的顛覆性,在於其爆發點的不可預測。比如,總部位於杭州的DeepSeek並非源自知名學府清華大學,其創始人樑文鋒畢業於浙江大學——雖是中國頂尖學府,卻並非“中國的哈佛”。今年3月,Manus AI推出具備股票分析、簡歷篩選等複雜任務能力的尖端產品,再次引發對美國AI領導地位的質疑;而Manus AI的首席執行官肖弘只不過曾就讀於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的軟件工程專業,這所院校在全球的知名度更低。

再比如,初創企業宇樹科技的“功夫機器人”正在中美量產人工智能驅動人形機器人的賽道上與西方巨頭並駕齊驅。公司創始人王興興當年曾因英語考試成績不佳入讀上海地方高校。這些例子揭示出中國創新的深層次邏輯:評判創新實力不能只盯着金字塔尖的1%。如今,紮根中國小城市、畢業於普通院校的工程師們,正創造出令世界驚歎的創新成果。

更爲關鍵的是,成本優勢爲中國創新生態注入持續動能。開源證券數據顯示,中國30歲以下的工程師佔比達到44%,而美國這一比例僅爲20%。這使得中國研究人員的薪酬水平大約只有美國同行的八分之一。

爲升級價值鏈,中國對高等教育的重視讓高等教育普及率從2000年的10%躍升至40%,工科已成爲研究生報考的熱門專業。

因此,“工程師紅利”正在重塑中國增長範式。儘管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壓力,而且隨着工資水平的提高,中國傳統制造業成本優勢也在不斷減弱,對智能手機和服裝製造等傳統出口行業的支撐力度不再。但在生物科技、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應用等前沿領域,中國年輕、優質且數量充沛的工程師儲備正打開新的可能性空間。

中國在加大力度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爲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支持。因此,那些看好美國科技的投資者需要認真考慮中國帶來的挑戰:中國是否會像當年顛覆服裝和家居用品行業一樣,徹底顛覆科技領域?(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