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點美中稀土戰「決勝關鍵」 陸一大優勢曝光
美中科技戰升級,北京終於出招反擊。(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中科技戰升級,北京終於出招反擊。這場「雙方都能玩的遊戲」,正改寫全球供應鏈的規則。外媒也指出,雙邊角力的勝負關鍵。
綜合《紐約時報》與其他外媒報導,分析人士指出,憑藉對稀土礦物生產的主導地位與對其他戰略性產業的控制,中國在「供應鏈武器化」上的能力,甚至可能超越美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學院(Johns Hopkins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政治學者法瑞爾(Henry Farrell)說:「美國現在必須正視一個現實:它正面對一個能夠威脅美國經濟重要部分的對手。」他補充說,美中兩國如今「處於一個更加微妙的相互依存階段」。
如今的問題是:中國的這項限制措施,是否會迫使川普政府撤回關稅或長期的科技出口限制?還是中國政府會先在壓力下讓步?
復旦大學副教授江天驕指出,中國官員注意到美國近期試圖重啓自身稀土產業的努力,因此希望在川普與習近平可能會面前,展現中國的籌碼。
美國官員與分析人士表示,中國的出口許可制度影響範圍將遠超美國的科技管制,後者主要針對高端電腦晶片;而中國的措施則波及全球多項產業。
部分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將供應鏈武器化」的做法其實早於美國的晶片限制。出於對能源與科技依賴敵對國家的憂慮,中國政府數十年來持續推動戰略產業自主化。早在2010年,中國就曾在一場海上爭端中暫停對日本的稀土出口。
北京還採取了其他限制性措施。除了宣佈對電動車電池製造設備實施出口管制外,還對美國晶片製造商高通(Qualcomm)展開反壟斷調查,對美國船隻徵收額外港口費,並將多家美國企業列入受限貿易清單。
不過,最引人注目的是礦物出口限制,因爲這賦予北京對全球幾乎所有電子產品核心零件——微小晶片——供應鏈的實際掌控權。
美國與中國如今各自倚賴對方在國內長期難以自給的供應鏈。中國花費數十億美元發展本土晶片產業,催生了自己的晶片製造商;相較之下,美國若要重新啓動稀土生產,則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級研究員喬澤姆帕(Martin Chorzempa)指出:「如果中國能成功繞過美國的晶片限制,而美國卻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那對美國來說將是個嚴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