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神刀手/腎臟移植權威李伯璋 倡議器官捐贈理念 更重視患者術後照顧

健保署前署長、現任雙和醫院外科部教授李伯璋是國內腎臟移植權威醫師。記者杜建重/攝影

在臺灣器官移植醫學領域上,南北各有一個「李伯」,北部「大李伯」李伯皇,專攻肝臟移植,南部「小李伯」李伯璋則致力於腎臟移植,兄弟兩人共創外科醫史佳話。

擔任6年8個月健保署長,李伯璋在健保改革上貢獻良多,先前任職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期間,積極倡議器官捐贈理念,翻轉傳統「死要全屍」觀念,而他在腎臟移植手術、移植免疫學上的成就,同樣不容忽視。

「選擇科別,與個性有着密切關係。」李伯璋說,就讀北醫醫學系時,熱愛運動,除了擔任網球校隊,也打棒球、羽毛球,寒暑假則參加山地服務團,上山下海,正因性格好動,在挑選科別時,似乎理所當然地選了外科。

當實習醫師時,李伯璋開了人生第一臺刀,在學長帶領下幫闌尾炎患者剖腹,手術出奇地順利,手術刀才劃破肚皮,腫脹的闌尾就直接跳出來,直挺豎在眼前,依照正常步驟,綁線縫線,不到20分鐘就完成手術,成就感十足,喜歡刀起刀落的救人感覺。

在署立桃園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時,師承當時院長李俊仁教授器官移植,手術時充當助手,術後需照顧患者,深刻感受到離開手術室後,外科醫師仍揹負着重大責任,儘管手術成功,術後照顧更是一門大學問。

李伯璋(前排右二)執行腎臟移植手術。圖/李伯璋提供

親哥指導 完成首臺切胃手術

身爲國內腎臟移植權威,李伯璋十分感念親哥臺大外科教授李伯皇一路以來的相助及提攜,在人生幾次關鍵時刻,兄長就站在背後,給予支持與力量,讓他能夠沉穩地扛住壓力,順利下刀。早期臺灣胃出血、胃穿孔等患者衆多,而李伯璋第一臺切胃手術就是哥哥指導,需在不斷滲血的腹腔組織中,仔細縫補腸胃組織,講究刀工、時效。

談起與器官移植的淵源,李伯璋表示,在桃園醫院執醫時,從總醫師升上主治醫師後,院方幫忙申請當時省政府獎學金,很幸運地成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外科研究員,指導教授爲當時世界移植醫學會理事長,爲全球免疫學權威專家,他因此踏入器官移植學術領域。

赴美進修 研究掌握血清報告

在美國進修期間,協助教授整理論文爲李伯璋另一個研究重點,他分析衆多器官移植病患血清,瞭解到受贈者、捐贈者的基因比對愈靠近,則術後排斥機會就愈低。在器官移植手術後,身體自然產生抗體,只要事前掌握血清報告,就可精準預測排斥的機率。

回國後,李伯璋持續進行相關研究,1998年他與黎煥耀教授、蘇益仁教授共同發表腎臟移植相關研究,刊登於「Lancet」,並榮獲成大醫學院年度最佳論文獎。2002年出席美國移植年會(ATC),在數百名專家前發表論文,深獲肯定,爲臺灣醫界第一人。

睡在加護 看病人解尿鬆口氣

爲何李伯璋成爲腎臟移植的實踐者?他表示,在1979至1989年協助李俊仁院長完成179例腎臟移植手術,累積不少移植經驗;1989年轉至成大醫院服務,他在成大的第一臺腎臟移植手術也是該院第一次移植手術,成功與否相當重要,手術當晚,他睡在加護病房,直接照顧病人,在看到患者順利解尿,才鬆了一口氣。

腎臟移植手術成功與否,端視患者術後能否自己解尿,如果有了尿液,代表腎臟過濾功能逐漸恢復,能夠製造尿液。李伯璋笑着說,「術後總是期待病患的第一泡尿,就算被尿液淋到臉,都覺得開心」。

在成大醫院服務期間,李伯璋率領院內醫療團隊,共完成676例腎臟移植手術,患者術後10年存活率相當高,不亞於歐美先進國家。另外,他整理自身手術經驗,撰寫「外科手術教科書」,將電子檔放在網路,供人免費下載。

李伯璋

●年齡:71歲

●現任: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座教授、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成功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

●貢獻:

1979-1989年在桃園醫院協助完成179例腎臟移植手術

1989-2025年在成大醫院完成676例腎臟移植手術

累積追蹤照顧1143位腎移植病人

腎臟移植權威醫師李伯璋的雙手比一般人大。記者杜建重/攝影

●手掌長寬:

20×20公分(東方成年男性18×18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