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預算增列百億 學者憂:淪外交大撒幣
立法院預算中心質疑,我國邦交國數下滑,國際組織聲援也未增長,一一五年度外交部主管預算,卻較上年度追加預算前增列一○九億餘元。政大外交系教授黃奎博認爲,外交部若內控力不夠,或被政黨政治力介入,有可能變成「外交大撒幣」,且國會也難以監督。
曾任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主委的黃奎博指出,如果都以「跟邦交國及理念相近的民主盟友加強互動」去包裝巨幅增長的預算,說服力顯然太弱,因此一定還需要「實質績效」,包括是否能維繫邦交國、升級非邦交國關係、提高國際參與、執行便民護民任務等。
黃奎博說,然而從蔡英文政府開始,邦交國從廿二個大減至十二個,至今未見認真檢討、究責的作爲。至於升級非邦交國關係,蔡、賴政府有進展,但也有退步,而且,不能以所謂理念相近國家官員或民代,零星的口惠支持當作重要指標。
至於提高國際參與方面,黃奎博說,近十年來,未能維持原本馬政府在世衛大會、國際民航組織的有意義參與,國際刑警組織相關協商也卡關甚久,而在協助NGO組織的參與上,因爲數量過多、重要性具主觀性,較難公允地計算績效。
黃奎博指出,即便明年的外交預算「只」增加五十億元,以外交部的人力與業務綜合評估,恐仍難合理支用。他直言,外交工作因爲「天高皇帝遠」算是良心事業,加上一般民衆又很難知悉箇中細節,如果外交部內控力不夠,或被政黨政治力強力介入,有可能變成「外交大撒幣」,立委能否揪出弊端也尚在未定之天。
淡江大學戰略所所長李大中認爲,政府需要以更專業的心態規畫政策與評估預算,尤其應避免把經費用在華而不實的大內宣,確保每分錢都花在刀口上,應更應務實檢視政策的實際成效爲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