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探搜-美元指數架構偏空 Fed降息時機受矚

圖/Pixabay

美元指數一年來變動走勢

自2025年第一季以來,美元指數出現近30年來最劇烈的貶值走勢,加上美股近期表現疲弱,市場對美元霸主地位產生疑慮,甚至有投資人憂心美元未來是否會變得一文不值。面對當前的市場波動,投資人不禁思考:美元究竟該持有?還是拋售?

首先聚焦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甫結束的利率決策會議,會後聯準會(Fed)宣佈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維持不變於4.25%~4.5%。聯準會主席鮑爾重申,聯準會不急於行動,並表示美國經濟成長出現放緩跡象,通膨風險仍有上行壓力,關稅影響比預期來的大。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意外萎縮,初值年率爲-0.3%,爲自2022年以來首見的負成長紀錄。同時,美國總統川普持續向聯準會主席鮑爾放話希望聯準會儘快降息。不過鮑爾始終強調,聯準會將依據更多經濟數據表現再做利率調整。

市場目前重點轉向何時啓動新一輪降息。原先市場預測可能最快在6月降息,但美國剛公佈的4月非農就業人口新增17.7萬人,優於市場預期影響,目前市場多數傾向預測7月較有機會開啓新一輪降息。

值得一提的是,美元強弱並非單一由美國經濟表現決定,而是受到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實質利差」是影響美元走勢的核心因素之一。以美元指數爲例,其權重中有高達57.6%來自歐元,因此歐美間的實質利差(即名目利率扣除通膨後的實際報酬)成爲觀察重點。若美國利率攀升、通膨下降,實質利率提高,市場資金將會追逐報酬率較佳的貨幣市場,使得全球資金流入美元資產,進而推升美元匯價。反之,若實質利率下降,美元會面臨賣壓。

至於市場討論的美元霸權是否將走向終結,目前仍言之過早。有觀點認爲,近期美元走弱,是因有部分大型央行正準備轉向其他貨幣作爲儲備主體,但這觀點並不容易實現。首先,成爲主要儲備貨幣必須能大量發行公債、債券市場規模要夠大、同時違約風險極低。其二,需能取得國際市場的廣泛信任與支持。以目前全球市場結構而言,大多數央行的外匯儲備仍以美國公債爲主,因爲只有美國能提供這樣的規模與穩定性,而其他經濟體的債券市場尚難與之匹配。要完全實現美元霸權的終結,基本上仍不太可能。

從技術面來看,美元指數在2023年1月至2025年3月底呈現大型區間震盪行情,其中約有八成時間落在100.1至108美元區間;但在2025年4月初美股大跌後,美元指數同步跌破區間支撐,且跌破後跌勢擴大。儘管4月底出現技術性反彈,目前短線仍在緩步回升,但上方仍呈現偏空架構,因此展望未來走勢,在美元短期反彈後,若再遇空方壓力,走勢恐再度轉爲下跌,進入新一波主跌段行情。

整體來看,第二季美元維持偏弱走勢的機率較高,而非美貨幣如歐元、日圓等則可能迎來強勢升值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