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曝險壓力劇增…中華信評:小心外匯準備金耗盡

中華信評首席分析師王珮齡表示,臺灣外匯風險比居高不下,國外通常都在5%左右,觀察臺灣2020年至2024年的外匯風險比,皆在11%以上,近兩年甚至接近12%。壽險公司因避險成本高而降低避險比率,導致外匯風險升溫,此舉主要是壽險公司透過節省避險成本,以期將其帳上大量的外幣計價投資的報酬率最大化。

2024年美元升值有助於擴大壽險公司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並增強其承擔更多外匯風險的信心。外匯波動準備金有助於緩和獲利波動,在主管機關的核準下,臺灣壽險業自2012年起逐步建立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目的是將部分用於避險工具的資金轉撥做爲專用準備金,以吸收不利的外匯波動對壽險公司獲利的衝擊。

根據中華信評資料顯示,2024年底時,壽險業透過避險工具進行避險的部位約爲66%,低於2020年底的70%,但壽險公司靠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來抵消匯率風險的能力反而變強了。然而,準備金也非萬能,無法完全抵銷因幣別不相稱而衍生的外匯風險,或許可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獲利緩衝以吸收波動,但在匯率急劇變動中,準備金的潛在效益可能會迅速耗盡。

截至2025年3月底,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已從2024年底時的新臺幣2,196億元、2023年底的920億元,成長至2,836億元,金額之所以大幅增加是因2024年美元明顯升值所帶來的外匯收益。然而,標普全球評級信用分析師謝雅媖預估,今年5月初新臺幣的意外升值,可能導致前述外匯波動準備金在今年大幅減少,到了年底,外匯備金餘額恐回落至接近2023年底的水準,縮窄壽險公司2026年的緩衝空間。

臺灣大多數的受評壽險公司有能力管理因外匯風險而逐漸升高的資本風險,但資本弱、獲利波動高的公司若還爲了賺更多錢而過度承擔匯率風險,最終其信用結構恐因此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