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避險成顯學 法人教戰
法人表示,國內企業想以新臺幣遠匯交易(DF)避險門檻高且限制多,僅手握大量美元現金部位的大型企業纔有辦法操作,中小企業與個人則以自然避險爲主,或藉由操作期貨間接避險。圖/本報資料照片
新臺幣狂升 匯率避險工具一次看
新臺幣6日一度閃見2字頭,在中央銀行與進口商買匯阻升調節下險收30.28元,重回30元關卡。法人表示,國內企業想以新臺幣遠匯交易(DF)避險門檻高且限制多,僅手握大量美元現金部位的大型企業,纔有辦法操作,中小企業與個人則以自然避險爲主,或藉由操作期貨間接避險。
期貨業者建議,因大多數企業受限於避險成本高昂,無法直接操作新臺幣遠匯交易,但期貨自營與全委代客操作等,能透過間接方式進行避險,建議中小企業與個人如要避險,可採以下方式:一、作空美元指數期貨;二、作多日圓或歐元期貨;三、操作海外期貨如美股指期等方式以達避險目的,目前來看,後市多空仍需看川普關稅談判結果,建議海期可以適度與現貨反向避險。
金融業者表示,國內企業或法人交易僅開放有本金交割的DF,但避險成本高昂,只能以美元存量「實買實賣」,具有高度的進入門檻,因此僅股本超過百億元、且手上握有大量美元的大型企業,纔有實力操作。
而無本金交割遠期匯率(NDF)交收雙方僅在到期日結算損益、無須交割本金,極具便利性,但中央銀行僅開放本國銀行海外分行承作該業務,且企業交易對象、拋補額度均有限制。因此,中小企業幾乎採用「自然避險」,簡單來說就是不另外提列避險成本,當新臺幣貶值自然產生匯兌收益、反之則產生損失,若未來新臺幣回貶,也將產生回沖利益;而這波川普導致的亞幣升值潮,究竟是屬於長期或短線過度恐慌,市場持續觀察中。
法人提醒,接近月、季底,企業或有匯回資金需求,預期第二季財報將會顯現匯兌損失,就算公司避險措施執行得當,短期營運及報價並未受匯率波動影響,但財報公佈時美元金額不變但改以新臺幣計算,數字仍會產生落差。
羣益期貨總經理毛振華、兆豐期貨專業經理郭偉政、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表示,大型企業獲利量體大、應收帳款多爲美元,如臺積電、聯發科、鴻海等,會提撥部分經費操作SWAP交易(包含外匯或利率交換交易)或匯率選擇權等,降低匯損對獲利的侵蝕;操作上,假設手上美元應收帳款在三個月後具換成新臺幣,若預期匯率在三個月內將大幅變動,爲避免在這段期間可能造成的損益,交易雙方以約定好的匯率在到期日進行交易,以達成雙方的避險需求;外匯選擇權部分,若是買方則可在到期日選擇是否執行權利,或者不履約損失權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