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業利多!彭博:外匯避險成本修正案 拼明年施行
▲金管會。(圖/資料照)
記者巫彩蓮/綜合報導
壽險業在新臺幣強升下承受鉅額匯率避險成本侵蝕獲利,市場傳出壽險公會已通知各會員成立研究小組改善會計原則等多重機制因應,最快明年可以施行。
外媒《彭博社》引用知情人士披露,壽險公會成立避險相關小組尋求在本月完成意見收集與討論,10⽉底形成案,之後與金管會討論修改會計原則,希望最快在明(2026)年1月開始施行。
對於擁有21兆元臺幣海外投資且九成集中於美元的臺灣壽險業者,匯率波動向來是⼀大營運考驗,必須謹慎拿捏避險⽐重與成本。
今年5⽉初新臺幣出現「史詩級升值」,業者近乎用光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衝抵匯損,當月仍得認列鉅額損失。
而隨着美元走弱、權值股臺積電(2330)秒填息雙重效應加持,臺北股匯市今(16)日雙漲慶祝,新臺幣兌美元午盤升1.23角暫報30.105元,臺股衝上25651.22點史上新高,新臺幣強勢仍讓壽險業難以鬆一口氣。
爲了幫助業者應對匯率波動,金管會在6⽉開放業者釋出責任準備金,以此補充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或者是認列損益。金管會統計,業者的準備金水位已從5⽉底的188億元臺幣,回升至2339億元臺幣。
業者指出,這類操作有例可循,美國在2022年暴力升息時,臺灣壽險業持有的美國債券未實現損失⼤增,並且侵害到公司淨值,因此尋求主管機關允許其重新分類資產,將大量債券移置不必評價的會計科目AC項(按攤銷後成本衡量的⾦融資產)下。根據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的數據,截至2024年底,壽險業認列於該項目的資產佔總資產約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