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家:中歐、中美機器人產業合作潛力巨大
正在北京舉行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全球專家聚焦機器人行業發展。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主席伊藤隆之在主旨報告中提到,202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同比下降3%,但中國以5%的增速逆勢擴張。《日經亞洲評論》8日報道稱,中國市場正掀起一股人形機器人投資熱潮。在大會現場,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多位外國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已走在全球應用前沿,儘管存在地緣政治等影響因素,但他們仍期待同中國企業展開合作。
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歐洲機器人協會副主席尤哈·羅寧表示:“中國企業在發展智能化的人形機器人方面起步較早,已涌現多家優秀企業。無論是早期的四足機器狗,還是如今可進行格鬥表演的人形機器人,中國在這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在他看來,中國企業在硬件生產方面實力非凡,中國有成熟的產業鏈支撐人形機器人所需的齒輪、電機、連桿、傳感器等部件的製造。“真正令我感到驚訝的是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實力。”羅寧告訴記者,人形機器人研發所依賴的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開發需要巨大的算力、內存和能源投入。而中國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輕量化AI方案,令人印象深刻。在他看來,這種高效節能的人工智能處理方式,對人形機器人實現實時、低功耗響應至關重要。
羅寧還主張建立全球統一的機器人產業標準,他認爲,只有這樣才能搭建起各國對彼此產品的信任。在他看來,中歐在人形機器人的所有領域幾乎都能展開合作。羅寧稱:“工業生產場景下的合作是首選,目前這一領域商業化最成熟。一些特定領域合作潛力也很大,但需長期投入。例如在農業領域,中國和歐洲都有土壤肥沃的農業產區。雙方可以因地制宜地開發產品:中國企業可聚焦人形機器人的農業規模化應用,歐洲企業則攻關特殊環境下的應用。”
總部位於以色列的農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公司Tevel首席執行官雅尼夫·摩爾也非常關注中國企業在農業領域的創新。展會現場,中國科研院所展示的機器人農業應用場景令他印象深刻。摩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我看到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實力與潛力,我們將尋求同中國的農場展開合作。中國市場規模龐大,我們必須依靠本地合作伙伴纔能有效開拓。”
美國自動化促進協會主席傑夫·伯恩斯坦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儘管存在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但中美在人工智能以及人形機器人的核心技術、新興場景探索等方面仍展現出巨大合作空間。“據我所知,美國能量產(雙足)人形機器人的公司只有一家。”他告訴記者,美國的機器人主要來自歐洲、日本和中國。在這一領域,美國公司更多是零部件整合商和系統集成商。中美企業在算法優化、安全標準制定等方面的合作契機逐漸顯現。在他看來,兩國都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美國擁有頂尖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機構,中國則具備豐富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和製造業基礎。因此在這一領域,中美企業應共同推動行業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