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故事/走進魚路古道 外地青年蔡文培尋找金山的解答

浪金山創辦人蔡文培還是學生的時候,因緣際會接觸到金山磺港,寧靜、人口卻逐漸老化的小漁村對他有着莫大的吸引力,畢業後蔡文培帶着熱情與計劃,找來夥伴走進魚路古道,開始了一場「與地方連結」的行動。記者遊昌樺/攝影

「這裡以後就是我們的家,取名叫浪居。」三位年輕人在一棟歷經風霜、牆面斑駁的透天厝前,興奮地描繪他們的夢想,因爲動手整修之後,這裡就是他們在金山長住的家。早在浪金山創辦人蔡文培還是學生的時候,因緣際會接觸到金山磺港,寧靜、人口卻逐漸老化的小漁村對他有着莫大的吸引力,畢業後蔡文培帶着熱情與計劃,找來夥伴走進魚路古道,開始了一場「與地方連結」的行動。

一羣外地年輕人來到金山,怎麼讓金山在地鄉親知道他們是認真的而不是「過水」?蔡文培腦筋動得快,一開始經營Podcast跟大家聊天,創辦雜誌,持續參與地方活動,蔡文培說,「一個說服的過程是說,本地人看到外地人進來的時候,他可以覺得說,哇!他們比金山還要更金山人,他們比我們更瞭解地方。」但這些遠遠不夠,去年10月山坨兒颱風重創金山,造成百年一遇大水災害,蔡文培發起「水漫金山韌性重振行動」,他們不再談什麼計劃,只是彎着腰,雙手沾滿泥巴,號召志工協助救災、分送民生物資,幫忙清理年邁獨居者的家園,一場溫暖的行動讓他們轉變成「和這個地方一起生活」的樣子,蔡文培回憶說,主動救災完全是一個契機,也讓他們發現地方的問題,進而去解決。而年輕人的主動,也讓這片海風常年吹拂的村落,有些改變,正在慢慢發生。

蔡文培堅信,地方的問題,往往不是地方內部單獨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外部能量的介入與整合,爲了要在金山深耕也爲了現實上的生存,他們租了磺港漁村老屋改建成餐廳,請來志同道合的年輕廚師,一開店就受到矚目,卻也讓昔日支持者眼紅,雙方發生經營權的糾紛,導致餐廳營運一度中斷,對團隊形象與在地創生計劃造成衝擊。

「這時候就會覺得說,是不是退出一間店,退出一個品牌,好像沒有辦法留在金山了,好像過去所有的理想、夢想都要結束的感覺。」對蔡文培以及「浪金山」夥伴們來說,沒想到最大的阻力,不是資金,不是人手,而是信任。年僅26歲的他已經在地耕耘邁入第五年,蔡文培說迴歸初衷,好不容易建構起地方的信任體系,不能被破壞、剝奪,自己認爲對的事情還是會堅持走下去。

浪金山創辦人蔡文培還是學生的時候,因緣際會接觸到金山磺港,寧靜、人口卻逐漸老化的小漁村對他有着莫大的吸引力,畢業後蔡文培帶着熱情與計劃,找來夥伴走進魚路古道,開始了一場「與地方連結」的行動。記者遊昌樺/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