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中入北在經濟政策上的再商榷

賴清德總統主張降低對中國市場與供應鏈的依賴。圖/民進黨提供

「脫中入北」成爲近來政經討論的熱門議題。賴清德總統主張降低對中國市場與供應鏈的依賴,並強化與美國、日本、歐洲等民主盟邦聯結。面對美中對抗與地緣風險升高,此策略被視爲提升臺灣經濟安全與供應鏈韌性的必要佈局。然而,其影響層面廣泛,不僅牽動全球產業重組與出口市場再平衡,更觸及各產業結構與競爭力轉型,須審慎評估其利與弊。

正面而言,「脫中」可降低對中國單一市場的曝險。中國經濟減速、政策不確定性升高,加上對臺軍事與經濟脅迫,已成爲臺灣經濟發展的系統性風險。若能調整出口與投資方向,轉向法治穩定的北美、歐洲與日本等市場,將有助分散風險,提升經濟穩健性。

與此同時,民主國家正打造可信賴供應鏈與去風險化夥伴網絡,臺灣可在半導體、AI資料中心、電動車與綠能等關鍵產業中扮演更核心的角色。深化技術合作與產業聯盟,有助於強化臺灣的不可取代性。此外,歐美日市場對品牌、ESG、創新能力要求較高,也將倒逼臺灣企業從代工轉向品牌經營,促進產業升級與產業結構優化。

然而若欠缺周全規劃,「脫中入北」亦可能引發風險與陣痛。2024年臺灣對中國與香港出口佔比仍有三成,尤其傳統產業如工具機、成衣、食品加工、鞋類等長期依賴中國作爲製造與銷售基地。若無序脫中,衝擊供應鏈與臺商營運。

這些傳統產業在品牌行銷、法規認證與ESG合規方面仍未完備,進入歐美市場將面臨高門檻與高成本。即使轉向東南亞或印度,也須重新建立供應鏈與熟悉當地法規,對中小企業之困難如同重新創業。

除了中國因素不可忽視外,過度依賴美國市場,也逐漸成爲另一項潛在風險。過去數年,美國的經貿政策出現明顯波動,無論是川普政府的關稅戰、拜登政府的大規模產業補貼與本土製造政策,「美國利益優先」已是必然。若美方政策再次轉向保護主義、緊縮金融環境或重新定義外資參與門檻,臺灣產業與經濟可能陷入新的單邊依賴風險。

更關鍵的是,政府推動地緣重組與出口再平衡時,應避免齊頭式作法,而須依產業特性與市場風險採分層策略。

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AI伺服器、電動車,可深化與美日歐的技術與資本聯盟。傳統制造業應以風險分散爲主軸,穩定中國市場同時發展東南亞與南方國家替代選項。文化創意與服務業則可靈活運用語言與文化資產,拓展全球華人與歐美文化市場。農漁業等地方型產業,則須政策引導冷鏈物流、跨境電商與出口認證,助其拓展新市場與抵禦脅迫。

國家的任務是保護人民與企業免於重大風險,協助其在全球競爭中爭取最大利益。經濟戰略應以產業穩定與資源合理配置爲核心,透過精準政策建立企業信心、減輕轉型壓力,而非僅憑意識形態導向。如果企業無法在脫中過程中獲得替代方案與足夠支援,不僅削弱競爭力,也將損及國家經濟安全。

地緣經濟策略的核心不在選邊,而在於基於國家利益的「策略性分流」與「分工式連結」。唯有根據產業本質與國際邏輯,制定多元而精準對外發展策略,臺灣才能在全球供應鏈重組浪潮中,確保各產業各得其所,進而建立整體經濟韌性與穩定性。

「脫中入北」不應只是戰略口號,而是需要縝密評估、因地制宜與逐步落實的國家工程。臺灣是否能從被動應變者轉爲主動塑局者,關鍵在於政策是否具備分層、分產業、分市場的行動力與前瞻視野。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保障人民與企業福祉,維護國家整體利益與發展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