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成效,經得起歷史檢驗!

來源:光明日報

變了,確確實實變了!

天翻地覆,山河煥新,物阜民豐,萬方和樂。光明日報“昔日貧困村現今的模樣”採訪組的筆頭鏡頭,爲我們展現了一幅幅令人振奮的新時代山鄉鉅變圖景。

的確,這是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

這奇蹟,已融入山川肌理。你看,曾經“窮山惡水、與世隔絕”的荒僻山坳,如今高速公路四通八達、中外遊客絡繹不絕;曾經“苦瘠甲天下”的溝壑峁樑,如今綠滿山川、稻浪滾滾;曾經“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颳”的髒亂角落,如今“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溪溝清澈有魚蝦”。

這奇蹟,更刻在萬民心中。你瞧,曾經迷茫絕望的眼神,如今被好日子激盪得星眸鋥亮;曾經“等靠要”的嘆息,已化作“我能行”的自信;曾經“打撲克、搓麻將,輸錢吵架鬧嚷嚷”,變成了“屋裡忙、屋外忙,從早到晚人人忙”。正如一位脫貧羣衆感慨:“以前是認命的心,現在是拼命的勁!”

這奇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用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拼勁兒幹出來的,是“一個也不能少”的莊嚴承諾,是無數幹羣胼手胝足的實幹,是“五級書記抓幫扶”的層層擔當,是制度優勢與人民偉力的交響,是一個民族不向貧困低頭的傲然倔強!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渡期的最後一年。事實雄辯地證明:脫貧成效,經得起歷史檢驗,經得起實踐檢驗,經得起人民檢驗!

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前方,依然橫亙着不少難題和挑戰:有的家庭增收的門徑還不夠多;部分羣衆脫貧基礎尚需加固;有的村子集體經濟尚顯薄弱;有的地方產業結構亟待調整……

如何破解難題?關鍵在於接續奮鬥,以更大決心、更實舉措,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這需下好產業“先手棋”。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將“土特產”變成“金招牌”,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這需打好人才“主動仗”。既要“築巢引鳳”,吸引能人返鄉創業,也要“就地取才”,培育更多“土專家”“田秀才”,讓鄉土人才成爲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還需激發內生“動力源”。既要“口袋鼓囊囊”,也要“腦袋亮堂堂”。打造產業、涵育鄉風是“固富”的雙翼,兩翼齊振,纔可能“振”出長效。

從“擺脫貧困”到“鄉村振興”,變的是目標和任務,不變的是奮鬥精神和爲民初心;變的是時代背景和發展階段,不變的是使命擔當和責任意識;變的是工作重點和主攻方向,不變的是實幹態度和攻堅意志!

向更高更遠的前方邁進,用汗水描摹新的更美畫卷,瞧,新的奇蹟正等着我們!

(作者:本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