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寬賽事經濟發展思路

2025年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迅速走紅網絡,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成爲繼貴州“村超”之後又一現象級草根足球賽事。“蘇超”的爆火出圈,爲釋放發展賽事經濟新動能提供了生動樣本。

近年來,包括賽事經濟在內的體育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在優化城市功能、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區域發展、深化文旅體融合等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根據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經覈算2023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3.67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1.15%,成爲擴內需、穩增長的重要力量。不少地區的賽事舉辦得如火如荼,成績顯著。例如,2025年3月份,在杭州舉辦的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吸引了創紀錄的7萬多名觀衆到場觀賽,杭州5天內累計接待外地客流668.6萬人次,同比增長6.2%,直接帶動旅遊消費3.08億元。又如,貴州省榕江縣的“村超”開賽兩年即獲得海內外近1000億人次的瀏覽量,成爲推動榕江縣域文化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而對於“蘇超”而言,數據顯示,南京各大景區門票預訂量同比增長255%。超6萬名球迷的跨城流動,在吃住行遊購娛全鏈條掀起消費熱潮。這種由城市文化資本驅動的業態協同效果,形成了體育賽事提供流量入口、旅遊場景承接消費轉化的有機整體。

蓬勃發展的同時,市場化水平不高、地區發展不平衡、產業鏈條不完善等短板弱項同樣不容忽視。目前,大型體育賽事和知名體育品牌多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發達地區,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大型賽事仍然較少。如何切實提升體育賽事的品牌文化價值,將體育賽事的話題“流量”切實轉化爲社會效益質量和經濟效益增量,成爲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一方面,提升政策效能。進一步優化賽事資源配置,增加優質賽事供給數量,完善賽事審批、一體化辦賽和安全管理機制,着力提升金融服務賽事經濟發展專業化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體育賽事企業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型版權賽事品牌,構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體育賽事體系和品牌賽事矩陣,充分發揮賽事經濟的溢出效應和乘數效應,帶動賽事經濟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堅持創新驅動。積極搭建政府、社會、企業多元協同治理和體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共生新模式。發揮普惠性體育賽事的綜合功能和多元價值,增進人民羣衆對體育賽事的情感認同,達到增強體質、享受生活的目標。創新體育賽事經濟消費場景,積極開展“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跟着賽事去旅行”“樂享精彩賽事 尋味中華美食”等系列活動,打造“賽事+”多元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更好滿足人民羣衆多層次、立體化體育消費需求。(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祁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