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賽事經濟創新發展的五個認識

今年以來,河北省委省政府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推進體育產業發展。爲此,全省上下必須進一步打開思路,創新發展方式,激活賽事經濟動能,爲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作出積極貢獻。

一、“賽事經濟”不是“經濟賽事”,而是有着經濟自身特性及運行規律的經濟發展問題。

不少人認爲,發展賽事經濟就是謀劃、推出幾個賽事,就是做大賽事,經濟只是賽事的輔助,收益只是賽事的內在要素與要義,經濟與收益只是賽事基礎的自然延伸。與一些賽事經濟的從業者座談發現,他們多是注重謀劃賽事,通過舉辦賽事帶來收入、在賽事中植入產業、在做大賽事中謀求收益。以上這些認識有其合理成分,但從根本上說是不準確的。

賽事經濟,主體是經濟,主語是經濟,賽事只是輔助,是定語。發展賽事經濟,從根本上重視的是經濟,是研究經濟範疇、經濟要素、經濟條件與環境,是遵循經濟規律與經濟佈局,是賽事及物質需求與精神消費,是對產業的謀劃操作,是產業鏈的增值,是資金、人才、土地、場館、技術、信息化等產業要素的集聚整合,是對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要求政府制定舉辦賽事的經濟發展政策、產業環境政策、企業扶持政策。就是說,好的賽事經濟,必須實現從賽事流量向經濟增量的充分轉換。

當然,這裡不是說賽事不重要。雖然品牌賽事能夠帶來一定收益,但賽事經濟的根本着眼點與着力點還是經濟、產業、企業與效益,所以發展賽事經濟也必須遵循體育賽事的特殊規律性。舉辦各類體育賽事主要是體育部門的事,而發展賽事經濟雖然體育部門必不可少,但更需要相關市場主體、廣大參賽運動員與羣衆等消費主體的參與。

二、發展賽事經濟,既要研究賽事本身直接產生的經濟收益,更要研究“賽事+”。要豐富賽事內容,拓寬賽事邊界,推進產業要素集聚與消費能力提升,從特色產業創新發展、經濟效益與收入視角推進賽事經濟的發展。

發展賽事經濟,謀劃賽事非常重要,但“賽事+”更重要。研究並做大某項“賽事”,研究賽事自動產生的門票、廣告等經濟收益,這對賽事經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但發展賽事經濟的核心要義是深入研究“賽事+”,研究賽事直接受益之外的相關產業創新發展,譬如賽事的體育健身器材推介銷售,研究賽事邊界的拓寬,譬如舉辦賽事時的夜經濟發展。陝西楊凌農科城在馬拉松比賽時,創新“體育+農業”模式,設計了四條主題旅遊路線,讓跑者在24小時內完成從速度激情到農業科普的場景切換,參賽選手平均停留2.3天,人均消費達1800元,直接推動當地旅遊收入增長37%。吉林北大湖滑雪場的“冰雪+”產品組合更具想象力,零下20℃的雪道與40℃的溫泉形成反差,搭配民族美食與薩滿文化,打造出獨特的文體旅商融合場景,2024—2025雪季該雪場接待量突破110萬人次,實現“冷資源”向“熱經濟”的完美轉化。

發展賽事經濟要謀劃賽事,這很多人都能夠認識到,但“賽事+”能夠帶來經濟體量與產業增值,卻既是賽事經濟的應有之義,也是最難突破的發展思路創新。例如“+夜經濟”“+消費”“+科技”“+文旅”“+健康”,例如在賽事舉辦時融入參與感和體驗感強的潮流消費、時尚賽事等等。

要強化全鏈條延伸,構建賽事經濟的生態系統。廣東佛山南海區的“龍超聯賽”通過四級聯動賽事體系,將500場龍舟賽事串聯成鏈,覆蓋龍舟製造、水上表演等12個產業鏈條。以“疊滘漂移”爲核心的賽事集羣,2024年帶動相關產業增收超3億元,成爲縣域經濟新增長極。發展賽事經濟,既要研究新增品牌賽事,也要將新舊賽事的賽事經濟搞活,將“賽事經濟”搞出創意、搞出效益來,這纔是賽事經濟的核心內容。

三、從某種意義上講,賽事經濟就是消費經濟。發展賽事經濟,既要研究單純的賽事需求,更要盯準消費,打開消費思路,延長消費鏈條,拓寬消費領域,創新消費方法,激發消費動能。

搞好賽事經濟,必須最大限度地激活參與羣衆的消費。2024年7月份,作者應邀去敦煌參加一場沙漠遊學活動,晚上鳴沙山的無人機大型造景表演,極大地激起了參與人的熱情,活動之外的消費與花費大大增加。因此,激活、創新消費大有文章可做,要研究基於DeepSeek的人工智能,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賦能賽事經濟,推進消費服務業的創新發展。要把賽事流量變成經濟增量,做到“一日觀賽、多日停留;一人蔘賽、多人消費”。在F1中國大獎賽期間,上海同時舉辦汽車文化節、桃花節、櫻花節、梅花節,綜合效益非常好。山東青島通過世界盃預選賽書寫了賽事經濟的“教科書級案例”,3.7萬名觀衆涌入青春足球場,單場賽事直接收益達8000萬元,酒店入住率飆升至98%,周邊商圈營業額增長300%,不僅撬動了青島“體育名城”的品牌價值,更創造了5億元的綜合經濟效益。

四、發展賽事經濟,必須跳出河北,站在京津冀區域一體的視角謀劃發展賽事經濟,利用京津體育賽事高端資源推進賽事經濟創新發展。

推進河北賽事經濟創新發展,必須站在區域經濟的高度,在推進京津冀體育賽事與賽事經濟協同化、一體化發展方面求突破,推進賽事聯盟等發展,做到京津冀共享資源、品牌與客戶羣。要利用京津的高端智庫、智力資源、總部資源,積極引進羣衆關注度高、觀賞性強、拉動力大的國際、國內各類高等級專業賽事、職業賽事、休閒賽事,支持張家口申辦滑雪世錦賽、世界盃,支持雄安新區申辦足球世界盃預選賽、亞洲盃比賽,積極對接駐北京的國內外體育組織落地一批國際、國家級高水平賽事,利用京津推動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長城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太行山山地戶外運動產業帶、濱海體育休閒帶等戶外運動賽事聚集區建設,在與京津一體化發展中實現河北賽事經濟的創新與高質量發展。

五、有效益纔是好的賽事經濟。賽事經濟高質量發展一定要將着眼點放到效益上。不管賽事品牌多麼有名,不管賽事規模多麼大,如果花錢多、效益差,賠錢辦賽事,那就不是好的賽事經濟。

當前,賽事供應不少,但收益好的有效供應太少。推進賽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強化商業性、羣體性賽事,強化效益意識,向市場要收益。據河北省商務廳相關人員反映,不少賽事中體育供應與商品供應是脫節的,這應引起我們的高度注意。作爲世界田聯的標牌賽事,浦口馬拉松比賽歷經九年成長,將競技挑戰、文化傳承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賽事期間浦口區酒店入住率同比提升120%,文旅消費環比增長90%,成功解鎖了城市經濟發展的“流量密碼”。陝西社區運動會則將賽事經濟的觸角延伸至基層“毛細血管”,延川縣的社區趣味運動會在吸引3200名居民參與的同時,舉辦的農產品展銷會推動紅棗、蘋果銷售額同比增長41%,實現了小賽事、好收益。

總之,推進河北賽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強化收入意識,構建效益機制,既要重視規模、品牌賽事,也要重視區域賽事、小賽事;既要重視新賽事謀劃,也要對即有賽事進行思路梳理,真正將河北的體育賽事辦成可持續、收益好的賽事,將體育賽事經濟打造成爲河北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李炳亮,河北省興冀健康產業研究院名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