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現實 華府對臺灣失去信心
(圖/本報系資料照)
《時代》雜誌刊出一篇引發爭議的評論,警告美國應避免因「臺灣政治人物的魯莽行爲」而被拖入戰爭。文中直指賴總統過度強調臺灣主體性與去中化論述,可能使兩岸及區域局勢更加不穩。文章在臺灣引起軒然大波,但若從華府政策圈角度觀察,這並非惡意攻擊,而是對民進黨政府外交與安全路線的深層憂慮。
該文作者、美國智庫學者高德斯坦在遭臺灣網民批評後,於社羣媒體發文迴應,透露他「應民進黨特別要求,在華府與幾位臺灣代表見面」。他形容對方「友善而有禮」,但坦言「脫離地緣政治與軍事現實」。他甚至以烏克蘭爲例批評臺灣代表的想法:「聽起來就像2021年的基輔當局——自信地說威懾一定有效、北京不敢、再給我們幾批武器就能撐住。」最後,他無奈地補上一句:「算了。」
這段話或許刺耳,卻深刻揭示臺灣在對美溝通上出現的結構性問題。高德斯坦並非孤立的聲音,他代表的是華府戰略社羣日益擴散的觀感:臺灣政府過於追求政治肯定,而非面對戰略現實。民進黨政府的對美工作傾向「形象導向」,積極爭取學者與智庫替臺灣「說好話」,而非「講實話」。結果是,國際社會看到的不是一個有戰略判斷力的夥伴,而是一個試圖取悅華府、願意當抗中前線的民主樣板。
這樣的偏差,在賴清德上任後愈加明顯。賴總統不斷強調臺灣主體性,甚至將臺灣身分與反共意識綁在一起,固然能鞏固內部支持,但在華府戰略圈眼中意味臺灣不再維持「戰略模糊」,而是走向「去模糊化」的高風險路線。對美國而言,模糊並非軟弱,而是一種穩定機制,能讓各方有退場空間。一旦臺灣以明確的政治語言挑戰現狀,美中平衡就會被打破,讓臺海變得更危險。
近期臺灣推動各州議會通過友臺決議案,雖有象徵意義,卻缺乏實質外交影響力。美國政策圈的反應明確:他們不理解,爲何臺灣在外部威脅升高之際仍將外交能量耗在象徵性操作,而非強化國防準備或安全對話。這種「話術取代戰略」的傾向,只會令華府戰略圈對臺灣更沒有信心。
高德斯坦和部分學者的評論雖不中聽,卻提醒臺灣必須反思:臺灣爲何一直追求被美國「喜歡」,而不是爭取「尊重」?尊重來自對自己的信心和可預測與務實的行爲,但絕非政治宣傳。若繼續高舉意識形態、操作民主價值,卻無視川普時代的「交易式外交」新現實,恐怕不僅無法強化臺美關係,無法贏得尊重,更會讓美方對臺信任進一步流失。
臺灣該堅守民主與自主,但更應懂得戰略平衡。真正成熟的外交,不是大聲說「我們和中國不同」,而是讓世界相信「我們能穩定區域」。沒有任何國家會爲一個只想被聽見、卻不願面對現實的夥伴而戰。臺灣的外交挑戰,不在於取悅美國,而在於說服世界相信:我們願意理性處理兩岸、負責任地維護和平。
這纔是臺灣該展現的自信,也是政府真正應該努力的方向。(作者爲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