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學的“創二代”“死磕”搬運機器人

前進、後退、轉彎、避讓……在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深圳園展示中心內,一臺長方體形狀的白色搬運機器人馱着貨架自由穿梭。

“這已經是我們的第七代產品了,別看它個子小,載重可達800多公斤。”河北融和運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斌介紹,這款機器人最初是針對銀行業的需求研發的,目前已廣泛應用於銀行、金庫、工廠車間、物流等領域。

“我們率先在全國銀行業使用搬運機器人。”這名36歲的年輕人自豪地說。談起創業的初衷,張斌坦言,作爲一名“創二代”,自己做搬運機器人跟父輩的公司業務有很大關係。

張斌的父母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老家河北定興縣創業,主要做銀行和金庫用的錢箱,是國內多家銀行的供應商。張斌十幾歲的時候就跟着父母談業務,對經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對計算機、機械類的東西感興趣。

“我從小動手能力比較強,喜歡拆卸、組裝家裡的電器。”張斌說,2002年,他對航模產生了興趣,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獲得了當年全國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河北賽區的第一名,2003年又獲得了該項賽事全國比賽的第二名。2009年,張斌考上了中國農業大學計算機專業,但開學沒多久,他就決定退學去創業了,“我不想錯失這個時機”。

大二那年,張斌決定退學。他的第一個創業項目,源自天津一家銀行行長的訴苦:銀行金庫管理人員每天需要面對大量出入庫的錢箱,一直在沿用眼看、手抄、筆錄的傳統方式,效率低、風險大,而且錢箱的搬運需要大量的人力,尤其是裝貴金屬的箱子非常沉,有時還會有工作人員在搬運的過程中受傷。

利用國外成熟的技術,張斌帶領團隊做了一套銀行金庫射頻識別(RFID)信息管理系統。他介紹,利用這套系統能實現金庫業務電子化交接及自動盤庫。同時,這套系統提供完備的日誌管理功能,能查詢歷史數據。

“這套系統大幅提升了銀行金庫的工作效率,同時控制並降低各環節風險。”張斌說,這套系統推出後,在銀行和金庫很受歡迎,全國有19個省份的銀行和金庫購買了這套系統。這讓他積累了自己創業以來的“第一桶金”。

對於金庫錢箱搬運的難題,張斌的想法是研發一款搬運機器人。從2012年開始,張斌帶領團隊研發智能搬運機器人。由於一些關鍵技術瓶頸,研發一度陷入困境。2013年,美國亞馬遜的Kiva機器人開源之後,張斌馬上帶着技術人員開始學習。“都是英文的資料,我們一邊翻譯一邊摸索。”他說,終於在2015年,他們造出了第一臺搬運機器人。

2016年,天津市河西區的一家銀行金庫購買了他們的第一批產品——3臺智能搬運機器人。很快,他們的產品賣到了全國各地的銀行金庫。在廣東省的一家銀行金庫,每天早上要搬運數億元現金,之前因爲押運車早上7點前就要出發,18名搬運工人凌晨4點半就要開始工作,大約兩個小時才能搬完。這家銀行金庫採購了14臺搬運機器人後,45分鐘就能完成工作。

除了銀行系統,幾家需要搬運的大型工廠也採購了他們的產品。一家大型電器企業在應用的過程中發現,因爲搬運電器的貨架比較大,尤其是搬運機器人爬坡的時候,貨架容易傾覆,他們希望張斌團隊能解決這一問題。

張斌開始想辦法。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去參加一個朋友的中式婚禮,轎伕擡轎子的情景一下子給了他靈感。“花轎比較穩定,是因爲有4個人擡。4個支點能不能應用到我們的機器人上呢?”回到公司後,他立馬跟技術人員商量,在搬運機器人頂升機構的四角,再增加4個支點。

頂升機構經過改造的搬運機器人造出來了。隨後,張斌申請了專利。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大會在北京召開,張斌的公司應邀參加。憑藉此項專利,他們獲得了大會組委會頒發的2018人工智能行業突出貢獻獎。

站在保定市蓮池區深圳園展示中心的三樓,張斌指着不遠處的一片工地告訴記者,因爲產品供不應求,他們投資建設了新工廠。新工廠佔地30畝,總投資1.35億元,將年產搬運機器人1200臺,年產值將達到兩億元。

張斌說,在這個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他非常有緊迫感。“一旦鬆懈,就將錯失良機,跟不上這個時代。下一步公司將進行人形機器人的研發,並打算進軍海外市場。”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