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專家將頂尖醫術“種”在西部山區

(來源:南京晨報)

轉自:南京晨報

到了退休年齡,有人選擇享受天倫之樂,有人選擇遊歷四方,也有人選擇繼續奮鬥。2024年8月,60歲的江蘇省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原主任蔣謙退休時,毅然跨越千里,以“零薪酬”紮根重慶奉節縣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將畢生積累的腫瘤防治理念和先進技術無償奉獻給當地醫院,助力學科發展和醫療人才培養。

赤子情懷 跨越千里的無悔選擇

從長江之濱的省城三甲醫院到三峽庫區的縣級醫院,面對多家醫院的高薪聘請,蔣謙選擇了無償奉獻。這份選擇的背後,是他立志爲西部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的初心;是他銘記黨和國家多年培養,決心以退休之身回饋社會的感恩;更是他堅信基層醫療更需要專業人才的醫者情懷。

這份選擇的契機,源於一位奉節進修醫生的講述——當地的美景與醫療困境深深觸動了他。面對省城大醫院的盛情邀請,他鄭重承諾:“我要服務西部、服務基層,退休就到奉節縣人民醫院無償工作!”2024年8月,蔣謙第一次踏上奉節這片土地。在與醫院簽訂合同時,他特別要求註明“無償坐診,不拿報酬”。“請把這個寫進合同裡。我要是拿錢,就不會到奉節來。”一年來,除了基本的食宿保障,他沒領取任何報酬補助。

技精於勤

填補空白的專業領航者

在奉節縣人民醫院的這一年,這位從事消化道腫瘤外科近40年、尤其擅長結直腸癌腹腔鏡手術的專家,如同永不停歇的陀螺。他每日準時到崗,嚴於律己,成爲科室的標杆。主刀完成的100餘臺結直腸癌根治術,創造了術後無嚴重併發症的“零差錯”紀錄,這源於術前精準評估、術中毫米級操作及術後嚴密隨訪。

在同事們眼中,他的日程精確到分鐘:白天教學查房重塑診療思維,手術檯上示範精準解剖,組織多學科會診;深夜則伏案修訂《基層外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大綱》,主導編寫《基層醫院胃腸腫瘤診療質控手冊》。他帶領團隊實現了多項“零的突破”:2024年12月7日完成高難度直腸聯合子宮陰道切除術;今年1月8日成功開展結腸癌合併肝轉移竈同期切除術,填補了當地醫療空白。

薪火相傳

點亮心燈的醫學傳承者

“醫學傳承不是複印,而是點亮心燈。”這是蔣謙寫在帶教筆記本扉頁的箴言。他常對年輕醫生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來奉節不僅要‘送魚’,更要教會你們‘捕魚’。”他獨創的“三維培養法”——晨間查房錘鍊臨牀思維,術中手把手傳授技巧,病例討論激發科研靈感,已培養出5名能獨立開展Ⅲ類手術的骨幹。

奉節縣人民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靳智華感慨:“2025年2月以來,在蔣主任指導下,我科骨幹已獨立完成10餘臺高難度Ⅲ類手術!”科室年手術量顯著提升,縣域結直腸腫瘤患者外轉率大幅下降,3項課題獲重慶市衛健委立項。他不僅帶來了技術,更培育了健康的學科生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正在成長。

山海共情

患者至上的生命守護者

在蔣謙心中,患者永遠排在第一位。年過九旬的父母雖然期盼兒子陪伴,但身爲6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父親堅定支持他的選擇,妻子也同樣理解。他們知道,奉節的患者更需要這樣的醫生。

這一年,蔣謙將全部心血傾注在醫院和患者身上。他主刀的60餘臺高難度手術,是將南京頂尖技術“平移”至縣城的一次次生命接力。曾凌晨4點趕往醫院,只爲讓患者早日康復,同時爲患者節省30%以上的治療費用,踐行“讓山區百姓在家門口治大病”的理想。

他的工作筆記上工整抄錄着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當被問及這份千里馳援的期限時,蔣謙的回答樸實而堅定:只要當地需要,只要身體允許,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通訊員 吳夢然 胥林花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錢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