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食安簽證制度 陳時中不反對:須釐清責任歸屬
推食安簽證制度,陳時中不反對:須釐清責任歸屬。圖爲衛生局人員稽查雙氧水加工豬腸。(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食安問題層出不窮,臺北市公衛師公會指出,全臺有700名衛生稽查員,卻要面對47萬家食品業者、16萬家餐飲業者,每人平均負責近千家,呼籲政府推動食安簽證制度,讓公衛師、食品技師確認業者符合標準,始得營運。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今(18日)迴應,簽證屬於前端的評估,能強化安全體系,他並不反對,但要釐清責任歸屬。若簽完發生食安問題,籤的人要不要負責?食藥署則迴應,這是長期可研議的方向。
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今(18日)出席「跨域×健康:公共衛生師制度發展新視角」論壇。(林周義攝)
臺北市公衛師公會會理事蔡秉兼說,《食安法》設計了三級把關:業者自主管理、第三方驗證、政府稽查。然而,在外食人口龐大、餐飲缺工嚴重的情況下,自主管理往往流於形式,第三方驗證與分級標章,業者參與率不到6%。
蔡秉兼表示,全臺僅約700名衛生稽查員,卻要面對47萬家食品業者、16萬家餐飲業者,每人平均負責近千家,難以有效監管。問題在於,制度設計過度倚賴有限的公務人力。
我國2020年制定《公衛師法》,明確定位公衛師可協助規劃、推動與評估食品安全管理,另有食品技師制度,累計超過2600位合格專業人員。這些具備國家證照的專業人力,卻未被制度化納入食安管理體系,長期「可用卻未用」。
他呼籲政府推動「食安簽證制度」,讓公衛師與食品技師等專業人員成爲第一道防線。其核心精神在於,業者在營業前、平時,定期由合格專技人員簽證,確認衛生管理計劃與操作流程符合標準,始得營運。
陳時中今(18日)出席「跨域×健康:公共衛生師制度發展新視角」論壇時迴應,簽證屬於前端的評估,但是仍有問題要解決。食藥署食品組組長許朝凱說,「食安簽證制度」是長期可研議的方向,目前還有地方需要釐清,第1,簽證是什麼?目前《食安法》沒有簽證,只有《技師法》有;其次,簽證是需要領有執業執照的人來執行,雖然我國有許多食品技師,但實際換取職業執照的人不多,僅34人,仍不足夠,仍有討論的空間。
另一個問題,則是責任歸屬。陳時中說,假設公衛師、食品技師檢查過,看過流程都對,所以簽了名,但後來業者出現食安問題,簽名的人要不要負責?可能有人隨便籤,可能有人很盡責,若沒有人負責,簽證的意義就很低。如何釐清責任,還需要很多社會討論。他並不反對食安簽證制度,這能幫助事前預防,強化安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