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工業文化研學發展,助力青少年感知中國製造的創新脈動——訪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孫星

【編者按】

春苗逢雨,萬物萌新,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如約而至。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佈局之年,在此背景下召開的兩會,承載着全國人民的熱切期待。

大人開會,小孩也關心。即日起,中國少年報·未來網以“兩會新聲 童向未來”爲主題打造兩會“成長課堂”。在報刊網端用AI互動、虛擬主播、視頻新聞、沙畫漫畫等創新形式推出全媒體報道,既以童言童語講好“大國藍圖”,也以專業視角解讀“新政新聲”,既重點關注政府工作報告裡的宏偉敘事,也把目光投向家庭餐桌邊親子共學的溫暖日常。在治國理政的運籌帷幄、建言獻策中,在護航成長的關注迴應、你問我答裡,一起感受“中國式現代化”的溫度、“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爲少年兒童的茁壯成長培根築基!

中國少年報·未來網北京3月12日電(記者 謝青)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高質量發展”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成爲熱議焦點。當教育在工業場景中延伸開來,作爲“行走的課堂”,研學旅行如何讓青少年從工業文化中感知中國製造的創新脈動?工業文化研學如何架起青少年與大國工匠精神之間的橋樑?

對此,中國少年報·未來網專訪到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孫星,共同探尋工業文化研學裡的“育人密碼”。

中國少年報·未來網:當前,工業文化研學成爲各地探索熱點,您如何看待其對於青少年成長的核心價值意義?

孫星:工業作爲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承載着物質財富創造與社會發展的重任。工業文化研學對青少年培養具有四方面重要意義。

一是浸潤工業文明,培育現代素養。工業社會以標準化、規範化爲特徵,強調安全性與可靠性。通過研學活動,青少年可系統瞭解工業文明內涵,從小樹立用電、用火、用氣等安全意識,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行爲規範與責任意識。

二是鏈接課堂知識,深化實踐認知。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知識在工業生產中具象化應用。研學通過實地觀察產品生產流程,幫助學生將課本理論與實際場景結合,增強知識理解力,激發科學探索興趣。

三是錨定職業方向,搭建認知橋樑。中考、高考志願填報是青少年成長的關鍵節點。工業研學通過展示機械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多元工業門類,可以助力學生提前瞭解專業領域,爲未來職業選擇與生涯規劃提供參考。

四是夯實人才儲備,助力強國建設。工業強國建設需要源源不斷的專業人才支撐。研學活動以“認知—興趣—投身”爲路徑,引導青少年從瞭解工業到熱愛工業,最終成長爲推動產業升級、民族復興的中堅力量。

工業文化研學不僅是教育方式的創新,更承載着培養未來建設者、傳承工業精神的重要使命。我相信,隨着此類活動深入開展,青少年綜合素質提升與工業強國戰略的銜接將更加緊密。

中國少年報·未來網:當前,各種工業文化研學形式五花八門,有基層教師反映,工業文化研學存在“看熱鬧難懂門道”“走馬觀花”等問題,請問如何破解?

孫星:破解“看熱鬧”難題的關鍵在於“雙向賦能”,由於工業生產所涉及的流程極爲複雜,部分研學機構在講解時難以做到清晰透徹、準確到位。我們應當將工業流程進行合理簡化,從中提煉並轉化爲易於孩子們理解和接受的科學道理。

例如,在乳製品研學中,學生不僅參觀智能化生產線,還可通過模擬實驗調配乳製品營養配比,直觀理解殺菌工藝與包裝技術原理。部分企業如蒙牛已配備專業“工業研學導師”,用通俗語言解析產業鏈邏輯,降低認知門檻。

此外,可以推廣“前置課堂+現場實踐+創意工坊”三段式學習模式:在前置課堂,通過問題引導與知識鋪墊,幫助學生明確研學目標;通過現場實踐,深入車間觀察真實生產場景,結合導師講解深化理解;以及在創意工坊中,鼓勵學生基於實踐成果開展創新設計,如優化生產流程提案或製作創意產品模型,實現從輸入到輸出的閉環學習。真正做到,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車間、帶着成果回校園。

破解工業文化研學“走馬觀花”還需多方協同發力。一方面,企業需提煉核心知識點,設計互動體驗環節;另一方面,學校應加強研學前後銜接,將工業實踐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避免實踐與理論脫節。

總之,要將工業文化研學從“淺層參觀”轉向“深度參與”,爲青少年構建兼具趣味性與專業性的實踐教育場景,助力工業精神與科學素養的培育。

中國少年報·未來網:請問工業文化研學如何助力城鄉教育均衡?邊遠地區孩子能否共享資源?

孫星:工業文化研學是新時代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圍繞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首先工業文化研學可以通過構建城鄉研學基地網絡,以工業遺產、博物館、現代企業等爲載體,在城市建立示範基地,在鄉村設立特色基地,實現資源互補。這樣,鄉村孩子藉此接觸到先進工業文化,拓寬視野;而城市孩子則深入瞭解傳統工業歷史,增強文化自信。

同時,工業實景雲課堂的搭建,讓邊遠地區孩子也能“走進”大國企業。通過虛擬仿真技術,孩子們彷彿置身於真實的工業場景,感受中國工業的強大力量。例如,貴州山區的孩子們通過雲課堂參觀航天企業,激發了對科技的濃厚興趣。

此外,推動工業文化研學進校園,校企聯動開發課程,讓工業文化走進鄉鎮課堂。比如,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聯合相關單位實施的“未來產業科技館”計劃,填補區域高端工業文化教育資源空白,爲孩子提供接觸前沿科技的機會,提升區域教育質量與人才競爭力。

相信工業文化研學的這些實踐,爲邊遠地區孩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實踐路徑,助力城鄉教育在新時代邁向更加均衡的發展。

中國少年報·未來網:請您介紹一下,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在推動工業文化與研學融合方面有哪些政策佈局?

孫星:這些年,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高度重視工業精神、工業遺產、工業博物館、工業旅遊與研學等工業文化工作。我們正從三方面在具體推進:

一是政策引領。我中心貫徹落實2017年工信部印發《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及2021年工信部聯合教育部、文旅部等八部門印發《推進工業文化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傳承弘揚工業精神,積極開展工業文化研學活動,培育一批工業文化研學實踐基地(營地),聚焦工業精神傳承與教育實效,落實部委政策核心目標。

二是建立標準規範。我中心於2019年制定了《工業文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評估試行標準》和《工業文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評估試行辦法》,並於2022年做了修訂,目前,我中心在研究制定《工業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標準》,打造更高級別的工業文化教育實踐基地,推行基地分級管理、課程體系規範、安全評估認證,提高工業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水平,助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製造強國建設。

三是推出工業強國少年行活動。我中心於2024年11月開展“工業強國少年行”工業文化研學活動。以“尋根、鑄魂、追夢”爲主題主線,創新開展工業主題研學實踐教育,着力培養未來科學家、企業家、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經企業自願申請、專家評審、現場考察等環節,確定了34家“工業強國少年行”工業文化研學活動任務承擔機構(第一批),截至目前,已組織開展了50餘場工業文化研學活動。

未來,我中心將繼續豐富研學場景與資源,完善研學課程體系、提升研學活動品牌,助力工業文化研學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