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來自河南省濮陽市臺前縣的調查
地處省際邊緣的縣市,在經濟發展上往往有“先天不足”的煩惱,如何形成獨具特色的競爭力,是縣域經濟發展繞不開的話題。地處豫東北平原與魯西平原交界地帶的河南省濮陽市臺前縣,通過多年探索,成功提出構建“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社會服務、要素集聚”4個高質量發展體系,努力走向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臺”。
地處黃河岸邊、位於豫東北平原與魯西平原交界地帶的河南省濮陽市臺前縣,曾是河南省深度貧困縣。省際邊緣縣市如何打造區域經濟發展新高地?2024年,河南省《關於支持臺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了打造“省級區域物流樞紐、全國羽絨製品集散地、區域服務中心消費中心、省際毗鄰地區合作示範區”4個發展定位,提出了構建“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社會服務、要素集聚”4個高質量發展體系,推動臺前在縣域經濟層面積極嘗試,加快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前臺”。
立足特色產業
黃河、金堤河橫貫而過的臺前,人口和耕地三分之一在黃河灘區,三分之二在滯洪區,1978年12月正式建縣,經濟發展滯後,2017年被確定爲河南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建縣之初,臺前縣的羣衆自發到其他省份走村串戶收購鴨毛、鵝毛,經過簡單分揀、包裝後,銷售到浙江蕭山一帶的羽絨加工企業。隨後,大家在家鄉建廠,不斷髮展壯大。“建縣初期,這裡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產業,羽絨產業是從無到有逐步發展起來的。”臺前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王爲峰告訴記者。經過近50年發展,臺前縣羽絨產業已發展成爲集鴨鵝養殖屠宰、羽絨水洗分揀、製品加工生產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條發展體系。
“我是當初走街串巷的羣衆之一。”在河南省中威新塘羽絨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慶生告訴記者,行業內對好羽絨的最高質量標準是“黃金6小時”,即原料從產地到加工地要在6小時內完成生產。臺前交通便利,藉助臨近養殖業發達省份山東的地理優勢,當地形成養殖、屠宰、運輸、加工、倉儲等產業聚集地,逐漸形成羽絨原料生產優勢。
“歡迎大家來到絨嬌家紡直播間!”在中威新塘研發樓的直播現場,主播正講解着自有品牌羽絨製品,辦公室主任趙憲超說,直播間可以現場充絨,製作流程全透明。移步車間,一排排成品羽絨整齊擺放,生產線每天可連續生產10噸成品羽絨。
如何讓“小羽毛”拉動大產業?臺前充分發揮羽絨資源優勢,引育壯大龍頭企業,以設計理念更新做優品質,以營銷方式創新打響品牌,以細分市場滿足消費需求,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從上游的水禽養殖到中游的羽絨加工,再到下游的羽絨製品生產,臺前目前已擁有羽絨及服飾加工企業190餘家,其中規上企業41家,年深加工羽絨原料能力16萬噸,佔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一;年加工羽絨服裝及羽毛工藝製品達3500萬件,從業人員3萬餘人,已成爲全國知名的羽絨生產加工基地。
2024年7月17日,國家棉花羽絨及紡織服裝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在臺前縣成立。“這是國內繼浙江蕭山、四川成都和江西共青城之後的第四家國家級羽絨檢測中心。”臺前縣市場監管局局長郭延勤介紹,該檢測中心將進一步推動臺前羽絨產業集羣轉型升級。
化邊緣爲樞紐
臺前雖是典型的省際邊緣縣市,但也蘊含着巨大潛能。當地三面與山東省毗鄰或隔河相望,西連中原經濟區,東接環渤海經濟圈,是河南距天津港、青島港、日照港最近的一個縣,也是河南銜接、融入環渤海發達地區的重要出海通道。
連南貫北的京九鐵路與承東啓西的晉豫魯鐵路在臺前交會並設站,形成鐵路交通的“黃金十字架”;開工建設的京九高鐵過境設站;臺輝高速建成通車……如今,臺前已融入國家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大格局。如何充分挖掘發展潛能,爲省際邊緣縣開拓一條符合自身稟賦的發展道路?臺前另闢蹊徑,化邊緣爲樞紐,在化工產業基礎上,重點謀劃建設“臺前國際陸港”,大力發展石化、煤炭、普貨物流三大板塊。
“昨天晚上剛發走2500噸汽油。”在濮陽恆潤筑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危化品專用鐵路編組站,恆潤石化副總曹澤允告訴記者,從整車出發到駛至京九鐵路,僅需10分鐘。
恆潤石化主要從事石油化工產品綜合利用生產加工、公鐵海水多式聯運等,承擔了“臺前國際陸港”石化能源倉儲物流基地的建設和運營管理,總投資16.5億元。作爲“臺前國際陸港”的核心功能區,恆潤石化能源倉儲物流基地已成爲濮陽新型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河南規模最大的石油化工倉儲基地,區域性石化能源公鐵海水多式聯運的樞紐中心。
臺前有關部門正積極與鐵路部門溝通協調,加快鐵路專用線建設和到站資質審批;與大連商品交易所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將實現大宗石化產品“線上交易、線下交割”,爲周邊化工企業一站式解決原料、物流、銷售、融資等難題。臺前還開工建設1200萬噸公鐵聯運煤炭物流園項目,預計今年8月建成,將滿足豫北魯西等地煤炭的需求。
物流業的發展離不開產業支撐。近年來,臺前持續加強重點產業鏈培育工作,培育一批細分領域的行業龍頭企業,進一步壯大化工產業集羣。
“三期年產10萬噸硝酸項目,爲一期、二期項目提供原料,一期、二期爲四期項目提供原料,形成了以硼系化合物爲主的產業鏈。全線達產後,將形成全國最大的硼系化合物生產基地,可實現年產值20億元。”在臺前縣產業集聚區河南中硼新材料有限公司廠區,公司生產副總王哲向記者介紹,這一項目建成後,公司將形成穩定產業鏈條,打造規模化產業集羣,助力臺前生產基地成爲全國最大的硼系化合物生產基地。
搭建合作橋樑
作爲河南省東北門戶,臺前在面臨省際天然界限的同時,也承擔着與毗鄰區域合作的重任。豫魯5縣水相連、地相接、人相親。臺前縣被河南明確定位爲“省際毗鄰地區合作示範區”,強調要深化豫魯兩省省際區域合作,支持其與山東陽谷、東平、梁山、鄆城等縣在公鐵水聯運、石化產業、生態保護、公共服務等方面提升合作水平,實現高質量協同聯動發展,打造省際毗鄰地區合作發展樣板。
“我們在臺前佈局了10個肉鴨養殖小區,在滿足肉食加工企業需求的同時,產出的鴨絨也可供羽絨企業需求。”山東中心食品聊城一體化項目負責人湯泓彬說,該項目現有飼料企業2家、肉食加工企業4家、肉鴨養殖小區10個,分佈於山東莘縣、陽谷縣、東阿縣以及河南臺前縣等區域,促進了當地經濟和畜牧業發展。
類似聊城一體化項目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2024年1月,河南與山東聯合印發《魯豫毗鄰地區合作發展實施方案》,明確兩省將攜手推進相關產業轉型升級,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搭建產業合作平臺,促進區域創新鏈、產業鏈、資源鏈、價值鏈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合作園區、優勢產業基地、高端產業集羣。
區域協同發展,關鍵在產業聯動。在產業合作上,河南中硼、恆潤石化與上游企業魯西化工、東明石化等企業合作購進生產原材料;臺前可祺時裝與陽谷商羽羽絨有限公司就羽絨製品生產達成戰略合作,實現兩地企業互利共贏。全力申報中原(河南)石化產品現貨交易中心及保稅倉,積極擴大影響,吸引山東毗鄰地區企業入駐,致力打造高端產業集羣。
2024年7月26日,臺前縣、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泰安市東平縣、濟寧市梁山縣、菏澤市鄆城縣5縣人大跨區域聯動工作簽約儀式暨第一次聯席會議在臺前舉行,5地以魯豫毗鄰地區合作發展爲契機,圍繞相關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羣衆急難愁盼問題,以及需跨區域協同治理事項等方面,突破行政區劃界限,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經濟日報記者 夏先清 楊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