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青年友好理念融入首都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如何讓北京與青年人才“雙向奔赴”?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吳晨提出推動北京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建議。
在吳晨看來,青年作爲文化創新、經濟技術驅動以及就業和消費市場的支撐,是城市創新活力的核心引擎。杭州“六小龍”“哪吒2”等現象更是展現出一、二線城市強勁的創新能力和市場增長。
他同時發現,在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北京多年穩居榜首,但人才淨流入佔比卻低於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地。因此他提出,北京應高度關注青年發展環境,推動青年友好理念融入城市戰略,持續驅動創新活力。
在吳晨看來,青年友好理念蘊含在城市規劃環境、城市教育環境、城市就業環境、城市居住生活環境等多個維度。
北京有着天然的優勢。《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4年度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中,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以絕對優勢領跑全國。北京擁有頂尖的教育資源、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大量的高科技企業、優質的公共服務設施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爲青年人才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和良好的生活環境,是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有力保證。
如何充分利用北京的先天優勢資源,創造“既要發揮四個中心的引領作用、又要大國重器的戰略佈局、還要經濟活力的創新發展”的“既要、又要、還要”的新局面?
吳晨強調,要營造包容性和容錯文化環境,爲初創企業創造成長動力。對於青年創業羣體起步融資難、研發風險高問題,可結合北京市的高校資源、公共實驗室、公共算力中心成立“概念驗證中心”,爲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和專業指導,避免好想法因資金不足、試錯成本高而錯過機會。
他提出,以制度創新提升“軟”環境。制度性增加在各類項目、基金中初創企業的中標比例,或在新興科技項目的競爭中,專門設立初創企業投標通道,避免老牌、大牌企業行業壟斷。對於初創企業經驗不足的問題,建議有關部門組織專家支持,鼓勵多家初創企業聯合申報項目,共同積累經驗。
更好地留住人才,就要全力解決年輕人在一線城市生活的突出痛點,比如,住房和通勤。
吳晨提出,制定針對性的住房保障政策,出實招解決好青年人住房需求。加大青年住房資源供給規模,依託存量用地建設單位租賃房、人才公寓等保障性租賃住房。針對青年就業等過渡性住房需求提供可靠的短期過渡性房源及租金減免。
不久前,北京亦莊在全市首推應屆生安居福利,打造“求職7日免費住宿-實習3月免費短租-就業3年優惠長租”階梯式安居體系,提升城市“青和力”。
吳晨坦言,青年友好政策落地難點主要集中在進京戶口指標、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目前北京市各功能區和產業平臺也基於這些難點,圍繞核心產業制定特色化、差異化人才服務政策。同時,還要結合北京市國際人才社區的建設,打造類海外環境。做優增量,塑造多元開放、國際化的首都人文精神。
在提升城市的公共與共享交通友好度方面,吳晨建議,實施“地鐵站最後一公里”計劃,在北京市日均進出站客流較大的地鐵站出口建設“共享交通樞紐”,設置智能單車立體停車庫,局部適量投放共享電單車,在早晚高峰,試點自動駕駛接駁小巴。推進騎行友好城市建設,局部拓寬自行車道,增加共享單車停車點位,優化綠色出行體驗。
“目前的城市更新工作,也要結合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盤活存量,構築宜居樂活城市,激發‘留才聚才’新活力。”吳晨說。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促消費列爲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吳晨也認爲,拓展社交、消費平臺,有利於增強人才歸屬感,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消費水平的青年羣體需求,豐富文體休閒活動。
他建議,北京要重點打造年輕化、國際化、複合型社交空間,將分散的咖啡店、藝術展館、寵物友好公園等青年活力資源通過主題步行道串聯,配套智能導覽系統與共享交通工具,形成可探索的“城市漫遊路線”。
多年深耕城市建設領域的吳晨提出一系列新設想:利用舊廠房、舊街區改造滑板公園、脫口秀小劇場等潮玩空間,定期舉辦賽事與開放麥活動;開發“日咖夜酒”型複合空間,日間提供咖啡輕食,夜間切換爲音樂酒吧場地;建設融合書店、展覽、創意市集的青年社區,激發創意碰撞;激活城市邊角空間,實施“百個城市客廳”計劃,將高架橋下、建築夾縫、廢棄棕地等“城市負空間”改造爲複合型社交節點,植入露天劇場、快閃市集等場景;盤活綠色資產,創新“公園+”混合用地模式,鼓勵城市公園的業態融合,在大型綠地嵌入餐飲零售、運動體育、文化藝術等業態,以滿足青年對多樣化公共空間的需求。
他還表示,聚焦青年羣體城市生活便利性,提升北京的零售業水平;劃定便民商業保護區,在老舊小區周邊設置彈性攤位區;鼓勵將封閉圍牆改造爲連續商業界面,通過政策引導與空間改造激發沿街界面活力,形成“煙火氣+品質感”共生的青年友好型街道場景。
改變已經在北京悄然發生。北京市朝陽區引入許多年輕人喜愛的消費場景和生活場景,希望讓青年“邊奮鬥邊享受生活”。空中籃球場、滑板場融入城市空間,年輕人可以在朝陽公園的草地上搭帳篷,在慢行街區的林蔭下散步。公園圍欄被拆掉,三里屯、亮馬河、藍色港灣、朝陽公園串聯打通,各類消費場景流動了起來。
“能給城市帶來活力和生命力的是年輕人。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實際上是建設以年輕人爲主體的全齡友好城市。”有代表認爲,做好了無障礙,就能讓帶老人孩子的年輕人更方便地實現全家出遊;解決了托育難,就能讓年輕人更安心地在城市裡發展奮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