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器捐30年 李明哲曝「最大阻力」:醫師要幫助完成最後決定

▲臺灣器捐率有很大進步空間,李明哲認爲關鍵在於民衆的「利他」觀念仍不足。(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李明哲在花蓮慈濟醫院全心投入器官捐贈與移植,至今已近30年,他認爲,器捐不只是開刀,而是一場社會運動,重點在於「利他」,而許多人嘴上支持,真正面對器捐的抉擇卻常退縮,臺灣還需要時間真正理解器捐觀念,醫界也該確保過程維持溫暖、尊重。

對於在花蓮慈院推動器捐,李明哲說,多年前已建立起一套流程,當病人成爲捐贈者後,醫療團隊會在病房和家屬一起走過最後一段,使手術室不再冰冷,而是成爲一處莊重的送別場域,這也能幫助家屬將悲傷轉化成另一種價值。

此外,李明哲也推動感恩音樂會,不僅每年舉辦,還邀請捐贈者家屬和受贈者一起參加,會中由醫院介紹每位捐贈者的生命歷程,受贈者再上臺分享自己康復後的生活,這讓捐贈者家屬能親眼見證病人的器官延續別人的生命,「眼淚中帶着安慰,大家連結在一起,更能推廣器捐」。

李明哲也說,器捐風氣不該靠悲劇新聞拉擡,例如名人腦死、八仙塵爆或警消殉職事件,這些都只能短期推升器捐率,長遠發展還是需要教育,透過教育宣導傳遞利他精神,器捐觀念才能真正紮根。

此外,李明哲認爲,在他看來,推動器捐最大的阻力經常不是民衆,而是醫師,因爲醫師被期待永遠能把人救回來,但事實上一定有力有未逮的情況,「當病人已經不可逆,醫師就要幫助家屬完成最後的決定,讓生命以其他方式延續」,這點也呼籲醫界一起思索醫療的定位與意義。

對於西班牙的器捐率冠於全球,李明哲說,西班牙採取「預設捐贈」制度,也就是病人若未說明不願器捐,則所有的可用器官都被視爲可捐贈,此雖造就超高器捐率,但臺灣國情不同,恐難仿效,不過他認爲推動利他精神是可行方向,只要這精神能生根,器捐率便會提升,再透過紀念儀式、音樂會等方式累積情感,相信可慢慢讓更多人在面對生死時,會發自內心、甘願把愛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