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捕漁民“進”棚忙,鄱陽湖畔搶春耕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仲春時節,長江干流江西段鄱陽湖畔的南昌市新建區聯圩鎮,金黃的油菜花旁,一座座果蔬種植大棚裡農人們忙着種收蔬果、清理壟溝。這裡是聯圩鎮漁民轉產就業基地,5年前,響應政策號召“洗腳上岸”的漁民們收起漁具、拿起農具,一點點開拓出這片就業基地,開墾出一片“致富田”。

“捕魚我們是行家,種菜養果我什麼都不懂。”基地負責人塗志文一邊清點從山東濰坊運來的西瓜苗,一邊說起基地剛成立時的情景。2021年2月,塗志文與聯圩鎮的15位漁民成立農業合作社,以“入股分紅+就業收入”的方式,投資600多萬元建設蔬菜產業基地。“第一年我們流轉的260畝土地全部種植茄子單品。”塗志文坦言,因爲對市場和技術都不熟悉,步子不敢邁太大,選擇前一年銷售較好的單一品種。然而當年茄子滯銷,基地虧損嚴重。

如何託穩漁民轉型的“新飯碗”?新建區一方面加強退捕漁民農業技能培訓,落實社保補助,持續健全完善漁民權益保障體系;另一方面爲基地新修1.2千米“蔬菜專線”打通“主幹道”,增設高壓專變線解決生產用電難題。

塗志文也沒閒着,他聘請農業技術專家現場指導,自己及部分成員先後到省內外多個特色基地實地考察,學習專業種植技術。通過“走出去學+請進來教”的方式,逐步推進基地蔬菜產業向標準化、精細化方向發展。

在種植多個品種的果蔬之外,塗志文還流轉600畝農田發展稻蝦養殖,實現“水上稻穗垂、水下龍蝦肥”的雙重效益,小龍蝦畝產超200公斤。目前,基地規模已擴展至1800畝,形成“既收蔬果又捕蝦”的多業態發展模式。2024年,基地淨利潤突破100萬元,帶動退捕漁民蹚出一條轉產新路。

退捕後的塗懷連,是漁民轉產就業基地的一名職業農人。這幾年,塗懷連主要負責果蔬澆水、施肥,打理菜棚子。“從前在浪裡謀生,居無定所,現在按月領工資。工作做得好,年終還有紅包。”塗懷連說,這份家門口的“新飯碗”,每年收入超5萬元,日子過得比以前更安穩。

如今,像塗懷連這樣在基地工作的職業農人有30多人,季節性農人20多人,高峰時期有上百人。這些“水轉陸”的老把式們,將碧水青波間的勤勞吃苦,轉化成大棚裡的“綠色生產力”。

今年,塗志文正與新建區相關部門共同協商,爲基地謀劃新的發展藍圖——建設1000平方米的冷庫,屆時可以延長蔬果保鮮週期,既能在市場行情波動時精準投放果蔬農產品,又能爲新一輪的種植作業騰挪土地空間。

從“風浪”裡走出的就業創業領頭人塗志文,是當地退捕漁民奔向美好生活的一個縮影。經過多年休養生息,塗志文記憶中的那片湖面也迎來新生。湖畔的廣袤田地,正“搶春”耕種着新希望。(記者 孫廣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