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發現:經濟不好,這幾個行業反而火了

突然發現:經濟不好,這幾個行業反而火了

一提到“經濟不好”,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錢不好賺了。”

隨之而來的話題就是裁員、降薪、行業寒冬......

但有意思的是,每一次週期下行,總有人在“唱衰”的縫隙裡撿到了生意。

正如那句話所說:“危機並不會消滅需求,它只是改了個馬甲。”

很多我們以爲“要垮了”的行業,其實只是悄悄換了個打法;而你以爲“冷門”的一些賽道,卻正火得一塌糊塗。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經濟不好時,那些逆勢翻紅的行業,以及它們到底踩中了什麼點。

自由職業者,分享思維提升、個人成長、職場觀察內容

01 低價消費逆襲

經濟越差,人越精明。

以前花 30 塊錢買星巴克,現在個位數一杯的“拼團咖啡”纔是剛需。以前逛品牌專賣店,現在轉戰拼夕夕、“全家桶”服飾、社區折扣倉。

社區折扣店在大城市瘋狂開花,有人路過順手買一瓶2.9元的洗髮水,結果從生活日用買到寵物罐頭,心甘情願薅廠貨尾貨的羊毛;

拼多多 2023 年淨利潤同比增長146%,用戶不僅沒流失,反而越來越“懂得過日子”;

閒魚在“賣舊物”和“抄底撿漏”之間,成了火熱的二手集市——宜家傢俱、視頻會員、海底撈套餐、前灘太古裡停車服務......五花八門的程度,讓人眼花繚亂。

一句話總結:

低價不是廉價,而是聰明。當所有人都在收縮,折扣零售成了對抗不確定性的“經濟防彈衣”。

02 情緒經濟崛起

經濟不穩,人更脆弱。情緒不能壓垮,但可以賣錢。

虛擬陪伴APP用戶破千萬,不少人給AI男友氪金,每月上百;

寵物經濟在社畜心中封神。寵物殯葬、寵物託兒所、狗狗生日趴,價格堪比親兒子,堪稱“毛孩子 GDP貢獻者”;

宣泄屋、塔羅鋪子、解壓玩具成了城市人的情緒逃生通道;

出生率下降,泡泡瑪特、jellycat、樂高這些品牌光薅着孩子賣不動了,主攻打工人下班後的自我療愈市場,這兩年反倒增長率蹭蹭往上漲。

講真,這些“非必要消費”不是剛需,卻在信息時代下成了精神標配。

一句話總結:

當現實給不了安全感,人們寧願花錢買“幻覺”——畢竟,快樂是剛需,而剛需從不講性價比。

03 技能投資出圈

經濟越差,考證的人越多。不是因爲閒,而是因爲焦慮。

CPA、心理諮詢師、營養師火成報班剛需,培訓機構反而迎來春天;

B站上的“PS操作邏輯入門”短視頻,播放量破百萬,評論區全是運營、設計小白,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飯碗恐慌”;

縣城大爺都開始搞直播、副業博主全員學剪映,“不是要跳槽,是怕失業”。

技能型學習不是爲了鍍金,是爲了兜底。

一句話總結:

經濟下行時,最保值的資產不是黃金,而是能隨時遷移的能力。

04 新剛需的誕生

有些行業,不顯眼,但越來越吃香:

健康險、重疾險銷售逆勢上漲,特別是針對30+職場人羣。因爲大家都知道:一場大病,可能把家庭打回解放前;

預製菜不是沒人吃,是忙得沒時間炒。996之後的晚餐需求,撐起了一整個供應鏈;

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新工種:陪診師、代遛狗、老人助浴員……以前你看不上,現在他們的時薪,可能已經超過白領。

這些不是新鮮事,是被很多人忽視的底層剛需。

一句話總結:

新剛需從來都不少,都是普通人用生存本能踩出的野路子。

05 寫在最後

經濟不好,是客觀現實,但這不代表我們只能坐以待斃。

有一句很扎心但真實的話: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但也有人,踩着這座山,登上了更高的地方。”

這篇文章寫出來,不是給大家灌雞湯。而是想告訴你:

機會並沒有消失,只是換了入口。

我自己也在gap期間重新整理了定位,從職場研究切入到職業規劃、副業創業,反而找到了更真實的內容需求。

如果你也想在這個變動時代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增長曲線,歡迎關注我,一起清醒地成長。

自由職業者,分享思維提升、個人成長、職場觀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