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兩岸僵局 創造對美籌碼

(圖/本報系資料照)

負責臺美關稅談判的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11日終於召開記者會向國人說明談判狀況。這早就該召開的說明會之前一直是以「保密協議」推託。但如果11日的說明不違反保密協議,那8月1日美國宣佈臺灣關稅20%的時候爲何要擺在黑箱?

臺灣這次對美談判策略錯誤,毫無章法,完全無力應對。賴政府或許知道難以面對國人,只能效法鴕鳥把頭埋進沙坑。若非稍早前民調公佈賴總統的施政滿意度僅28%,創下新低,恐怕也不會有這場記者會。但記者會不見相關部會首長而是次長、甚至主秘與會,就知道這根本是臨時召開,並非深思熟慮真誠面對國人的正式應對報告。也難怪工總罕見公開批評,「聽不下去」。

臺灣這次談判最大的策略錯誤,就是將所有籌碼押注在「美方的善意」,只試圖討好。關稅戰之初,不僅沒有阻止臺積電擴大對美投資,反而鼓勵企業要「脫中入北」。當時賴總統強調要立足臺灣、佈局全球,形成「全球檯灣」;現在看來真是莫大的諷刺。

臺灣籌碼盡失,美國總統川普還要臺積電再加碼1千億美元,並要半導體企業赴美設廠,否則徵收百分之百關稅。半導體企業是臺灣的護國羣山,如果都將產業鏈搬到美國,臺灣還剩下什麼?難道賴政府不覺得這是在掏空臺灣嗎?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川普總統對臺灣並不友善。不久前美國前國務院顧問惠頓發表〈臺灣如何失去川普〉的文章,批判賴政府對美政策的失誤。賴政府本應檢討誤判美國的原因並儘速改善,但親綠同溫層卻是批判惠頓,這很荒謬。這表示賴政府陷入資訊繭房的情況很嚴重,也難怪無能應對美方。

川普對臺灣不友善,或許與臺灣只試圖討好有關。川普尊重強者,鄙視弱者。他談到與中國大陸談判時用的形容詞是「強硬」,而臺灣只試圖討好,川普順勢提高談判價碼理所當然。

表面上看,籌碼喪盡的臺灣沒條件強硬,其實不然。我們看到印度總理莫迪在川普將印度關稅拉昇到50%後,很快就宣佈要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這是他時隔7年後首次訪華。這是暗示印度在「美中競爭」格局裡,可以參加美國的「印太戰略」,但也可加入中國這一邊。

籌碼可以創造,例如談判團隊可以宣稱在野黨居國會多數,若美國條件太嚴苛,協議將通不過立法院;或者賴總統也可以大膽突破兩岸僵局,向大陸伸出橄欖枝,以示臺灣並非一昧倒向美國。這也是臺灣多數人民的期望,不僅兩岸關係得以緩解,在川普「吃人夠夠」的關稅壓制下,如果賴政府依然唯唯諾諾,那臺灣人的尊嚴在哪裡?(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