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10萬億!銀行股市值創紀錄大金融板塊聯動助力滬指攀升

本報訊 5月14日,中國金融市場迎來關鍵節點。當日午後,銀行股全線爆發,銀行板塊市值突破10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時,保險、券商板塊也表現強勁,共同帶動滬指上揚。4月份中國金融數據表現亮眼,廣義貨幣(M2)餘額同比增長8.0%,社會融資規模新增1.16萬億元,信貸規模也穩步增長。公募新規等多重因素也促使資金重新配置,引發市場對金融板塊的深度關注與解讀。

中國4月份金融總量實現合理增長

據中國央行最新發布的金融數據,4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達325.17萬億元,同比增長8.0%,增速較上月末提升1.0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8個百分點。業內專家分析,去年大力度的金融數據“擠水分”,使過去虛增、不規範的存貸款被壓縮,金融總量數據增長更加穩健紮實。而且,今年存款向理財分流現象明顯減少,部分資金迴流至存款賬戶,4月存款雖減少約8700億元,但同比少減約3萬億元,對M2增速產生上拉影響約1個百分點。從長期看,中國廣義貨幣M2增速總體保持在7%以上,持續高於名義經濟增速,但短期會受市場運行、經濟主體行爲等影響而出現暫時波動。專家還指出,將M2增速作爲貨幣政策觀測性指標有一定合理性,但隨着金融深化和經濟結構轉型,貨幣總量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在減弱,主要發達經濟體也曾經歷淡化並放棄盯住總量指標的過程。

社會融資規模方面,4月新增1.16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約1.22萬億元,月末增速較上月提高0.3個百分點,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債券發行加快是主要拉動因素,1-4月政府債券淨融資超5萬億元,同比多約3.6萬億元,其中4月淨融資約9700億元,同比多約1.1萬億元,上拉社融增速約0.3個百分點。整體來看,今年財政支持力度大、發債節奏快,與貨幣政策形成合力,推動經濟良好開局。同時,4月企業債淨融資約1900億元,同比多約200億元,因債券收益率走低,企業加大債券融資力度,助力降低整體融資成本。

信貸方面,4月末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65.70萬億元,同比增長7.2%,前四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0.06萬億元,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且4月末人民幣貸款增速高於名義經濟增速。還原地方債務置換影響後,貸款支持力度更高。去年四季度至今年1-4月,用於化債的特殊再融資專項債發行超3.6萬億元,估算對應置換貸款約2.1萬億元,還原後4月末人民幣貸款增速維持在8%以上。地方債務置換在統計上雖會下拉信貸增速,但實質只是轉變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方式,從長遠看,有利於減輕地方化債壓力,暢通資金鍊條,提高金融資產質量,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此外,4月份企業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約3.2%,較上月低約4個基點,比上年同期低約50個基點;個人住房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約3.1%,比上年同期低約55個基點。目前中國利率水平處於歷史低位,央行多次表態,通過強化利率政策執行和監督,降低銀行負債成本,以拓寬降息空間,近期央行的降息舉措也體現了穩經濟的決心。

銀行股市值飆升創紀錄

5月14日無疑成爲了銀行股的高光時刻。當日午後,銀行股迎來全面爆發,上演了一場氣勢如虹的上漲盛宴,衆多銀行股紛紛刷新上市以來的最高價紀錄。農業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上海銀行等一衆銀行股的亮眼表現,不僅吸引了市場參與者的目光,更在資本市場的版圖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截至昨日收盤,銀行板塊的總市值突破10萬億元,相較於去年末大幅增長約8000億元,一舉創下了歷史新高。這一數字背後蘊含的意義值得深入剖析。在當前A股總市值爲102.14萬億元的大背景下,銀行板塊的市值佔比達到了約1/7,充分彰顯了其在資本市場中的重要地位。

從行業橫向對比來看,若依照31個申萬一級行業劃分,銀行板塊的市值總和相當於綜合、美容護理、社會服務、紡織服裝等後15個行業市值的總和。這意味着,銀行板塊在體量上遠遠領先於其他衆多行業板塊,成爲資本市場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其龐大的市值規模不僅反映了銀行在國民經濟中作爲金融體系核心的穩固地位,也體現了市場對銀行業發展前景的認可與期待。

銀行、保險、券商集體發力

投資快報記者還留意到,昨日,千億市值的保險巨頭中國人保罕見地封住漲停板,保險精選指數當日漲幅接近7%,與此同時,券商板塊同樣表現不俗,爲滬指重回3400點助力添彩。

銀行、保險、券商這三大金融板塊攜手共進,共同帶動滬指發起大舉反攻,如此壯觀的景象在日常並不常見,因而引發了市場各方對於背後原因的深度挖掘。一時間,各種猜測與傳聞在市場中四散傳播,衆多“小作文”也應運而生,試圖解開這一謎題。

在衆多分析中,證券ETF、銀行ETF、金融ETF的強勢領跑無疑成爲市場關注焦點。華寶基金率先發聲,認爲銀行板塊的持續走強與其自身特性息息相關,其低估值、高分紅的“類固收”屬性在當前市場環境中極具吸引力,能夠爲投資者提供相對穩定的收益。此外,險資對銀行股的青睞也從側面印證了銀行股的價值,據數據顯示,僅在2025年內,險資便已有多達13次舉牌行爲,其中6次直指銀行股。截至一季度末,險資在銀行股上的持股數量與市值均在各行業中名列前茅,這反映出險資對銀行股長期投資價值的高度認可。

然而,面對如此強勁的大金融板塊爆發態勢,市場參與者們似乎更傾向於相信背後存在着一些更爲隱秘的因素。於是,各種“小作文”蜂擁而出,其中流傳最爲廣泛的便是“公募爲了業績基準集中調倉引發銀行保險板塊大漲”這一說法。華西證券的一份名爲《A股銀行指數上漲與公募新規的關聯性分析:低配困境下的估值修復邏輯》的策略研報在社交平臺廣泛傳播,該研報精準指出A股銀行板塊在公募基金配置中存在顯著的結構性矛盾,依據2025年一季度的最新數據,公募基金在銀行板塊的配置比例僅爲3.49%,相較於滬深300指數權重低配9.99個百分點,相較於中證800指數權重低配6.99個百分點。

研報進一步分析認爲,公募新規的推行將會引導資產配置向滬深300指數靠攏,主要源於公募改革行動方案對基金業績基準提出了三大明確要求:其一,業績基準的約束,規定主動權益類基金投資組合與業績比較基準(滬深300爲主)的偏離度不得超過10%;其二,強化對風格漂移的監管,對於長期(超1年)偏離基準20%以上的基金將實施重點監控;其三,要求季度報告中需詳細披露行業配置與基準指數的差異以及相應的調整計劃。這些要求無疑對公募基金的投資決策產生了深遠影響,促使基金經理在資產配置上更加註重與業績比較基準的契合度,從而可能會引發對銀行、保險等板塊的重新審視與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