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噶喇羣島連震未歇 累近1700次 專家:主因仍未明
2024年1月,日本石川縣輪島市在強震過後滿目瘡痍。(圖/路透社)
鹿兒島縣吐噶喇羣島近海的地震活動依然持續活躍,截至目前累計已超過1600次有感地震,刷新觀測記錄,顯示地震仍未有趨緩跡象。儘管至今仍無法確定異常頻繁的主因,日本政府、科研機構與地震專家正全力投入分析。
日本產經新聞報導,這波羣發地震自6月21日開始活躍,主要發生於吐噶喇羣島的悪石島至寶島一帶的海底,雖然最大規模僅爲芮氏5左右,2因震央較淺,研判是發生在構成日本羣島的陸側板塊內部。
該區域過去也曾多次出現羣發地震,例如2021年12月曾出現規模6.1地震,2023年9月也發生規模5.3地震,當時分別引發308次與346次有感地震。但本次活動截至目前已突破1600次,是自1995年以來記錄最多的一次,頻率異常突出。
根據日本國土地理院的觀測數據,自6月21日活動開始以來至7月2日最大規模的5.6的地震,寶島觀測到震度5,就在發生前,寶島的觀測點向東北東方向移動約2公分。但地震前後移動方向改變,截至7月4日又向南移動約4公分。雖然詳細原因不明,但這樣的變動幅度不太可能只是單一地震造成。
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主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平田直指出,「也許是地下深處正在發生地殼變動,進而引發地震活動。」
調查委員會指出,本次震源區位於諏訪之瀨島等火山列延伸帶上,因此不排除可能與岩漿活動有關。然而目前相關觀測數據極爲有限,尚無法釐清此次地震活躍的具體原因。
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的地震學者新井隆太在2018年的研究中曾指出,該區域地下可能存在岩漿貫入構造。不過由於震源判定精度及探測手段的限制,新井表示:「目前難以明確地討論這些地震與地下構造的具體關聯性。」
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呼籲,雖然無法預測羣發地震何時結束,但短期內仍應警戒震度達6弱的強震。鹿兒島大學固體地球物理學教授中尾茂指出,自1995年以來,該區域已觀測到7次羣發地震。以往多在一週至10天內就會逐漸平息,但此次不僅規模較大,且至今已經過3周仍未見減緩趨勢,今仍頻繁發生,地震頻繁的主因目前尚未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