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開發與生態非零和 農業部:地景多樣性助更多鳥類棲息
臺灣地狹人稠,如何在土地開發與自然共處中取得平衡便是重要課題,對此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研究發現,地景組成異質度愈高的環境,愈能吸引較多種鳥類進駐棲息。(圖/農業部)
臺灣地狹人稠,如何在土地開發與自然共處中取得平衡便是重要課題,對此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研究發現,地景組成異質度愈高的環境,愈能吸引較多種鳥類進駐棲息,且在空間尺度上的表現不盡相同,換言之,在合適的空間尺度內,具備多樣化的土地利用類型,能吸引更多的鳥類棲息,最典型的環境是新北市田寮洋溼地及周邊森林,每年冬天賞鳥人可在一天內記錄超過100種鳥類。
生多所說明,該所研究團隊運用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Taiwan Breeding Bird Survey)的資料,分析半徑100公尺、500公尺、1公里及2公里四個不同尺度內,地景配置異質度、地景組成異質度及棲地總面積對鳥類物種數的影響。研究發現,整體鳥種數與森林及農地總面積呈現駝峰狀關係,也就是說在合適的空間尺度內,具備多樣化的土地利用類型,例如同時具有森林和農地,可讓最多種鳥類棲息。最典型的環境是新北市田寮洋溼地及周邊森林,每年冬天賞鳥人可在一天內記錄超過100種鳥類。
生多所指出,針對偏好森林棲地的鳥類而言,無論在100公尺或2公里的尺度,森林總面積愈大,能在此棲息的鳥種數愈多,而且無論是一塊大面積的森林,或是許多小面積的森林都能有這個效果;農地鳥類則主要在100公尺的尺度中,農地總面積增加能促進鳥類多樣性,同樣無論是一大塊農地或是許多塊小農地都有效果。因此,在個別農戶管理的農地範圍內,做出再小的環境友善行動,都能對自然保育有所貢獻。
生多所提到,地景邊緣密度增加時,外來鳥種的種類會隨之上升,代表保持適當的地景配置與組成異質度,不僅能提高原生鳥類的物種數,也能降低外來物種入侵的風險。該所強調,棲地破碎化的影響並非完全負面,小規模的棲地亦具有保育功能,而不同地點、不同尺度,甚至不同生物類羣,其適用的保育策略皆有所差異。研究團隊目前正嘗試以蛙類爲研究對象,進一步驗證相關模式,以完善更多元的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
生多所表示,臺灣作爲土地資源有限且利用競爭激烈的國家,需特別謹慎規畫土地利用,方能透過「土地共享(land-sharing)」模式,達到生態與經濟的雙贏,呼籲政府及企業在進行土地規畫時,必須與專家進行更細膩嚴謹的討論與研究,以保障生物多樣性,實踐真正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