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商家”被判賠,差評自由有邊界
戴先任
消費者荊某在名爲“遼寧某高校萬能牆(表白牆)”的微信發帖吐槽大連一家烤肉店菜品質量差,吃一次便引發急性腸胃炎。烤肉店老闆將荊某起訴到大連市旅順口區人民法院。8月4日,法院判決荊某侵權並賠償烤肉店經濟損失5000元。
烤肉店一方認爲,荊某提供的診斷書是在烤肉店吃飯三天之後,不能證明是在烤肉店內吃壞的肚子。如果荊某認爲自己是在該烤肉店消費後發生嘔吐、腹瀉,完全可以向烤肉店反映或到市場監管部門投訴,而不應當在學校表白牆上發表不實言論,影響了烤肉店的信譽,導致烤肉店經營慘淡。
法院支持了烤肉店的訴求,原因就在於荊某發佈的內容失實,對烤肉店的聲譽造成了實際影響。而荊某在烤肉店吃飯三天之後引發急性腸胃炎,難以證明是在烤肉店內吃壞了肚子。荊某的維權方式顯然不妥。
這起案件給所有消費者都上了一課。“差評自由”有邊界,不能逾界,行使監督權、批評權時,要掌握好分寸,避免惡意差評讓自己有理變沒理,影響了正常維權。
在網絡平臺上,類似消費者“過度維權”的現象並不鮮見。一些消費者法律意識淡薄,維權時言辭過激,損害了商家的名譽等相關權益,還可能對消費者造成誤導,有的還涉嫌敲詐勒索,或擾亂市場交易的正常秩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消費者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不應當認定爲侵害他人名譽權,但藉機誹謗、詆譭、損害其名譽的,應當認定爲侵害名譽權。”對消費者來說,進行消費評價,也不能“想怎麼評價就怎麼評價”,而是應進行客觀評價,避免評價涉嫌侮辱或誹謗,或通過惡意差評獲利。
消費者要正確維權、依法維權,維權也要行之有方。比如荊某如果覺得烤肉店菜品質量差,可以通過市場監管部門或撥打“12315”熱線等正當渠道投訴,還要掌握相關證據,這樣的維權纔會更加高效、有力。在社交平臺上“吐槽”,也要如實描述,不要發表過激或失實言論,如此才能避免自己陷入維權不成變侵權的困境。
網絡平臺對於各種消費者維權帖子、維權視頻等也要加強管理,既要暢通網友的維權渠道,也要謹防“惡意差評”。對於一些雖打着維權旗號但明顯存在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內容,則要通過提醒、刪除等方式進行處理。此外,平臺還要進一步完善優化服務評價體系,引導消費者如實評價、理性發聲。
相關部門也要積極行動起來,重視網絡維權現象,要聽得進民聲,善用網絡維權等手段加強消費市場治理;同時也要加強監管力度,對侵犯他人權益的不法行爲,不管是消費者還是商家,都要依法懲治。這樣才能避免網絡成爲法外之地,促進消費市場成熟、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