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ch Taiwan 2025科技新趨勢

【撰文/賴宛靖】

顯示器產業年度盛會Touch Taiwan 2025日前盛大登場,聚焦前瞻顯示與跨域應用。今年的「創新技術館」專區結合企業與研發能量,展出多項關鍵技術亮點,橫跨半導體封裝、Micro LED顯示、智慧車用、5G通訊與人機互動,全面展現臺灣在高階技術與智慧應用的創新實力。

年度顯示產業盛會「Touch Taiwan 2025」日前於南港展覽館盛大登場,聚焦「Forward Together」主題,展示全球顯示科技與未來應用的跨域整合新趨勢。展會涵蓋「智慧顯示」、「智慧製造」與「電子設備」三大主題展區,共吸引來自美國、日本、法國等10國、共328家國內外廠商參展,規模較去年成長逾1成,展現臺灣顯示器產業的國際號召力與市場動能。

產官學加持 臺灣顯示創新全面啓動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特別規劃「創新技術館」,攜手友達、羣創、達運、聯策、誠霸、永光等多家企業,展出「面板級封裝」、「車載顯示與智慧應用」、「先進顯示材料」、「低碳顯示與綠色製造」等四大技術,爲臺灣顯示器產業提供最新解方,也爲了下一階段的產業升級扎穩基礎。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郭肇中表示,最近遇到關稅課題,讓產業面臨挑戰,面對全球變局,強化供應鏈韌性與生態尤爲關鍵。臺灣要打造「站得住、走得出去」的自主技術實力。近4年來,顯示領域的科技專案已累積超過120項創新技術,並帶動民間投資突破130億元,展現出技術驅動經濟的具體成果。

郭肇中強調,產業升級不靠單一技術,而是靠整個生態系的力量。因此,經濟部也期待藉由這次Touch Taiwan展覽,促成與更多國內外企業的合作,期間辦理11場技術論壇,並與國內外近80家廠商進行深度的媒合,希望法人研發的成果,都能落地應用,與臺灣的產業一同轉型升級,讓臺灣在智慧顯示領域持續發光發熱。

在「創新技術館」專區中,工研院展出多項前瞻技術成果,聚焦半導體、顯示、智慧車用與新型人機互動等領域,展現臺灣在高科技產業鏈中的技術厚實與應用潛力,勾勒出智慧未來的技術藍圖。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於2025 Touch Taiwan打造創新技術館,聯手友達、羣創、達運、聯策、誠霸、永光等多家企業,展現臺灣高階技術與智慧應用實力。

全溼式面板級封裝設備 突破TGV極限

隨着AI、5G、物聯網與車聯網等應用加速落地,電子產品朝向高速運算、輕薄化與高整合發展,異質整合技術成爲關鍵。其中「玻璃基板」因具備低翹曲、高尺寸穩定性與優異的訊號傳輸效率,逐步取代傳統矽材,成爲高頻、高速晶片模組的理想載體。然而,玻璃材料本身硬脆,加工難度高,特別是在進行玻璃穿孔(Through Glass Via;TGV)製程時,深寬比的提升受限,成爲高階封裝發展的技術瓶頸。

爲此,工研院成功開發「全溼式面板級封裝技術」,突破TGV製程高深寬比的限制,將12吋填孔深寬比從AR 10提升至AR 15,爲高速、高效能封裝模組帶來更強的訊號穩定性與運算能力。此技術導入高速掃描雷射與蝕刻技術,使鑽孔速度提升10倍以上,且孔徑均勻、損傷極低,並確保百萬孔缺陷率低於1%,良率高達99%以上,大幅降低成本。同時,工研院以全溼式金屬化填孔取代PVD鍍膜,使生產成本節省50%,並可一次整合鑽孔、填銅、研磨與檢測等關鍵流程,打造具備高度自主性的封裝解決方案。

爲加速技術擴散與產業化,工研院攜手聯策、誠霸、超特、立誠、旭宇騰等國內企業共組「面板級封裝技術聯盟」,從材料、製程到設備全面串聯,共同搶進2.5D/3D先進封裝與高速通訊市場,不僅強化國內在先進封裝設備與製程自主化的能量,更爲臺灣在全球半導體價值鏈中增加競爭動能。

高效率量子點色彩轉換技術

Micro LED被視爲下一代顯示技術的關鍵,具備高亮度、高解析與低延遲等優勢,應用潛力涵蓋電視、車載系統與穿戴裝置。然而,Micro LED仍有紅綠藍三色晶片製程難度高、光強不均等問題,導致生產效率低、成本高,成爲商用化的重要阻礙。

工研院開發「高效率量子點色彩轉換技術」,以單一藍光LED結合量子點材料,即可轉換爲紅光與綠光,取代三色晶片架構,大幅簡化製程流程並提升良率。同步推出的「無溶劑型墨水」,加入高折射率光擴散粒子(如二氧化鈦),強化色彩飽和與轉換效率,並具備高精度噴印特性。相較傳統黃光製程,材料利用率提升逾兩倍,並減少光罩使用數量,有效縮短開發時程、降低研發成本與碳排放,對環境更友善。

爲強化量子點穩定性,工研院也優化表面改質技術,並建置噴墨製程驗證平臺,提供從材料到製程整合的一站式支援。這項創新技術不僅有效降低開發門檻,更加速Micro LED落地商轉,爲高畫質、低耗能的顯示未來鋪路。

連續景深3D AR-HUD帶動智慧駕駛新視界

隨着智慧車輛快速發展,駕駛對即時資訊與視覺整合的需求也日益提升。傳統擡頭顯示器(HUD)雖能將導航資訊投影於視野前方,但畫面距離固定、圖像與實景分離,容易造成判讀困難與暈眩感,成爲智慧駕駛體驗的障礙之一。

工研院開發「連續景深3D AR-HUD技術」,可將立體影像投影於車前3至15公尺距離內,導航指示自然貼合真實路面,提升駕駛判讀的直覺性與精準度。爲防止車輛晃動導致資訊偏離視野,系統搭載高精度眼球追蹤功能,能即時根據視角與車體晃動調整影像位置,避免資訊偏離,穩定性高於傳統臉部偵測技術。

此外,工研院也同步開發高效率投影模組,將光源利用率由10%提升至25%以上,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兼顧清晰顯示與節能需求。此技術未來除應用於車載系統外,也可延伸至虛擬助理、互動展示與教育訓練等場域,結合AI影像處理與光學設計,帶動臺灣智慧顯示技術邁向新里程。

窗戶變基地臺 透明天線打造5G隱形基礎建設

未來的窗戶不只能遮光、節能,還能幫忙連上5G!工研院開發的「5G行動通訊網路透明陣列天線模組」,採用網格化銅製程與半加成法(SAP)工藝,打造出高達80%透光率的薄型天線,並攜手羣創光電,將透明天線與液晶調光窗結合,透過用戶端設備(CPE)轉換爲Wi-Fi訊號,不僅保有玻璃外觀的通透質感,更具備優異的5G收訊能力,大幅提升室內網路覆蓋率,實現節能與5G訊號雙重功能。

同時,工研院也與仁寶電腦合作,開發Wi-Fi透明天線筆電,突破傳統天線設計限制,讓筆電外型更具設計彈性,收訊品質亦同步升級。未來,該模組亦可拓展至車聯網、毫米波雷達與低軌衛星等應用場域,成爲智慧家庭與物聯網環境中的隱形通訊基礎建設,爲5G場域應用打下關鍵基石。

推動智慧眼鏡無手操控時代

隨着AR/VR裝置日益普及,使用者對操作直覺性與便利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針對目前智慧眼鏡仍普遍依賴手勢或外部控制的侷限,工研院開發出整合「光感眼動技術」的新型智慧眼鏡,讓使用者僅需移動眼球視線,即可點選畫面、執行操作,開啓免手控制的全新互動模式。

這項技術將紅外線光源、微型影像感測器與AI視覺處理晶片高度整合於輕薄模組中,可即時追蹤瞳孔運動、凝視點與眨眼頻率,並搭配演算法分析使用者行爲,提供穩定且即時的操控回饋。相較傳統相機型眼動追蹤方案,降低10倍功耗、並提升3倍運行速度,有效延長電池續航並提升裝置整體效能。

眼鏡亦內建超低功耗處理器,可即時轉譯眼動資料、減輕主晶片運算負擔,提升使用流暢度與電源管理效率。未來,這項技術不僅可應用於遊戲娛樂與沉浸式體驗,也將擴展至智慧製造、醫療輔助等場景,預期將如同滑鼠與觸控技術般,成爲新一代人機互動的關鍵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