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型保單今年熱銷破1700億 金管會3大示警

投資型保單熱銷,今年前五月就賣1,779億元、年增逾65%。(示意圖/Shutterstock)

投資型保單熱銷,今年前五月就賣1,779億元、年增逾65%,金管會示警。保險局主秘古坤榮8日對民衆提出三大示警,一是要確認自身保障需求,每年的壽險保障費用會隨年紀提高而上升;二是要自行承擔投資風險,保戶需自行承擔連結投資標的價值波動、流動性、信用風險等風險;三是要特別注意相關警語,部分商品的配息或收益分配來源可能爲本金。

古坤榮指出,今年投資型保單持續熱銷,主是壽險業積極推出新商品、且積極與銀行、投信業者合作發行,帶動銷售,據統計,今年前五月投資型保單初年度保費達1,779億元,佔整體保單初年度保費收入達42.78%,較去年同期成長65.1%,進一步來看,投資型保單的「壽險」佔逾691億元、年增率達75.6%、而「年金險」佔1,087億元、年增率達59%。

古坤榮提醒,投資型保險商品的種類及費用結構有多種型態,且投資相關風險是由保戶自行承擔、不保證獲利,消費者在投保之前,應瞭解欲投保商品的風險及各種費用結構,審慎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

古坤榮表示,在投保前應注意三事項以避免日後衍生消費爭議:一、確認自身保障需求:投資型保險商品分爲「壽險」及「年金險」,前者提供被保險人死亡保障,後者提供被保險人生存年金之保障。消費者要確認商品特性是否確實符合自身保障需求,例如:應瞭解每年的壽險保障費用將隨年紀提高而上升;當投資虧損導致保單帳戶價值不足以支應壽險部分的保障費用時,需補繳保費。

古坤榮強調,購買年金險時要注意年齡時點,假設十年後才能領,就要考量餘命、注意約定年金給付開始日的合理性,如規劃到90歲纔要開始領取年金,是否符合年金保障需求,一般是設定70歲開始領。

二是要自行承擔投資風險:保戶需自行承擔連結投資標的價格波動、流動性、信用風險等多項風險,若是外幣投資型保險商品還可能面臨匯率風險及商品幣別所屬國家之政治、經濟變動風險等。

而坊間所稱「類全委保單」是指由保險公司委託專業機構(如:證券投資信託公司)代爲運用與管理保戶資金的投資型保險商品,這類商品的投資標的雖是由專業機構代爲操作,但投資相關風險仍由保戶自行承擔。

三是特別注意相關警語:市面上有部分投資型保險商品訴求連結投資標的的定期配息或收益分配機制,但部分商品的配息或收益分配來源可能爲本金,消費者購買前,應特別注意各該商品的警語揭露。

金管會建議消費者可至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網站「消費者園地」或「保險教育專區」,多加了解投資型保險商品特性及基本資訊;在投保之前,可至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網站瀏覽「投資型專區」,瞭解各保險公司投資型保險商品的核保及銷售等規範,並確認是否符合自身投保需求,以避免購買不適合的保單。

另消費者在投保前務必詳細審閱保單條款,要保人在簽約後如發現保單內容不符合需求,仍可依保險契約約定,於收到保單翌日起10日內向投保的保險公司撤銷保險契約,保險公司即應無條件退還所繳保險費,以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