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Talk丨中國上市公司整體可投資性提升,全球被動型基金再次流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域 實習生高天韻 深圳報道
今年以來外資對A股市場情緒整體偏樂觀。
在全球經濟格局大調整的背景下,國內經濟增長韌性特點明顯,加強了境外資本對人民幣權益資產的信心,多個國際頭部機構也調高了對中國股票的配置判斷。
多位業內人士認爲,這一系列的變化改變國內外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信心,利好中國市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近期市場情緒快速修復,4月下旬全球被動型基金再度迴流中國股市。
連續兩個季度改善
隨着股市行情重啓,全球資本避險配置轉向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境外資金對人民幣資產配置持續升溫。
高盛中國首席股票策略分析師劉勁津表示,中國金融資產在前所未有的貿易摩擦下迄今仍保持韌性。高盛維持在地區範圍內高配中國股票的判斷。同時,上調高盛MSCI中國指數和滬深300指數的12個月目標,分別上調至78點和4400點,分別代表7%和15%的潛在回報率。
富達國際認爲,中國許多企業都處在通訊科技和人工智能(AI)的技術前沿,擁有強勁的發展前景。富達國際基金經理Ian Samson指出,過去兩年,中國通訊行業業績大幅增長,許多企業都處在通訊科技和AI的技術前沿,保持強勁發展勢頭。此外,中國擁有廣闊的內需市場,繼續看好AI應用、消費、新能源車、生命科學等賽道的中國企業增長潛力。
華泰證券此前發佈的研報稱,中期視角上,外資在中國資產倉位及低配程度已連續兩個季度改善,今年一季度外資快速流入下預計改善延續,未來主要關注三條線索:一是盈利預期上修背景下兼具較高估值前景空間的科技硬件行業;二是ROE(淨資產收益率)和派息穩定、估值偏低的A50及紅利方向,尤其是通信等兼具進攻性的品種;三是外資長期偏好的消費板塊仍有進一步增配空間,尤其是港股可選消費方向。
中國上市公司可投性持續提升
新“國九條”實施一年來,中國資本市場改革成效顯著,上市公司可投性持續增強。截至2025年4月,A股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數量佔比過半,科創板、創業板及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佔比近八成,硬科技與創新企業成爲上市主力軍。上市公司質量提升直接反映在經營業績與投資者回報上:2024年全市場分紅規模達2.4萬億元,回購金額近1500億元,雙雙創歷史峰值;滬市公司近三年營收與淨利潤複合增長率分別達8.44%和8.87%,科創板更是以24.26%的營收增速領跑。
政策端同步發力,嚴把入口關與暢通出口關並舉。證監會推動分紅、回購與退市新規落地,2025年滬深兩市超3600家公司披露分紅方案,同比增長11%,1345單回購計劃預計規模達1866億元。洛陽鉬業、中國聯通等企業通過高比例分紅與持續回購,強化投資者信心,部分公司市值年內漲幅超70%。
展望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穩”的基礎與“進”的動能並存。隨着穩增長政策加碼、美聯儲降息週期臨近,內外資共振有望推動市場中樞上移。機構建議,投資者可沿三條主線佈局:一是受益內需復甦的消費與先進製造龍頭;二是具備全球競爭力的新能源、AI產業鏈核心企業;三是估值低位、分紅穩健的紅利資產。
民生加銀基金建議行業關注AI及港股互聯網、港股新消費及內需驅動板塊、軍工、工業金屬、交運、銀行及保險、電力及公用事業。在改革深化與開放擴圍的雙重驅動下,中國資本市場正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轉型,爲全球投資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長期配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