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趨勢-沒有硝煙的戰爭 重塑美國創投回報
在美國,創業投資正悄悄被另一種力量所重塑—經濟戰爭。圖/美聯社
對多數人而言,估值、市場走勢與總體經濟仍是關注焦點。然而,在美國,創業投資正悄悄被另一種力量所重塑——經濟戰爭。
這場戰爭沒有子彈與坦克,取而代之的是關稅、投資限制、產業政策與出口管制。而對於欲進入美國5,326億美元創投市場(數據來源:NVCA/Pitchbook Monitor)的投資者來說,認清這場「靜默戰爭」,不再是選項,而是關鍵。這將決定您是佔據勝勢,或是盲目下注。
■政策,成爲新的市場信號
過去18個月,美國從全球最自由的市場之一,悄然轉型爲最具干預性的經濟體—只要懂得觀察細節:
‧《降低通膨法案》(IRA)投入3,690億美元於氣候科技、電動車與潔淨製造,但「美國製造」條款強烈限制國際供應商的參與空間。
‧《CHIPS法案》投入527億美元,不僅針對半導體,更意圖重建美國關鍵製造能力,其中390億美元專門用於製造補貼。
‧新的國際投資限制,在明確禁止美資流入「敏感科技領域」的「關注國家」,也禁止特定國家資本流入美國的「敏感科技領域」,特別針對中國,使跨境科技投資面臨重大壁壘。
這正是許多人誤判局勢的地方。美國似乎仍是創新的自由樂園;但實際在地操作中,交易動態已被立法改寫。創投,如今已深度嵌入國安政策、產業戰略與外交博弈之中。
■未來的贏家,擁有地緣戰略護城河
身爲投資人,熟悉的提問是:市場多大?技術優勢如何?創辦人背後有誰?但在當今美國創投環境中,可能必須進一步問:
‧這家新創是否符合國安審查標準,能否取得政府合約與戰略合作?
‧他們的數據管理與技術發展,是否符應美國針對AI與軟體的新興法規?
‧供應鏈與技術發展,能否抵禦貿易限制與出口管制的風險?
舉例來說:一家AI新創若使用中國來源的演算法或數據處理技術,無論技術多優秀,可能直接被排除於聯邦政府合約之外;反之,另一家技術稍遜但數據來源清晰、符合法規的美國AI公司,則可能拿到「國防創新單位(DIU)」資金,進入政府高階應用場景。
即便是純軟體公司,如今也必須考慮資料主權與雲端部署地點的合規性。
一條路通往法規封鎖,另一條路則進入政策加持的快車道。
■關稅:壓力釋放閥,更是利潤槓桿
今天的關稅,已重新定義新創公司該在哪裡生產、從哪裡採購、往哪裡銷售。
一款含中國零件的健康科技設備,將面臨《301條款》下25%的進口關稅;
一家使用臺灣電池的清潔科技公司,可能被視爲「外國關注實體」;
一家使用海外雲端的軟體企業,在部署時或遭遇合規審查與延誤。
這些影響不是理論,而是直接影響:單位經濟模型,市場推進速度,甚或企業估值。
換句話說,關稅已成爲創投盡職調查的新篩選機制,也是政府用以加速國內贏家、邊緣化外部競爭者的工具。
當創投回報不再只由矽谷決定,而是由華府與白宮塑造,投資人需要的不只是資金。
我們需要一位地緣戰略上的合夥人,能引導我們在這場靜默戰爭中,走得穩、走得遠,並領先佈局未來。